中文EN
接续形象史学方法论建构的学术传统
2021-12-31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1年12月31日总第589期 作者:常文相
分享到:

  本报讯 12月15日,历史理论研究所举行第13期青年史学理论工作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社会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形象史学》主编刘中玉应邀作题为“形象史学方法论建构的学术传统”的学术讲座。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青年工作小组组长杨艳秋及全所青年同志出席会议。

  形象史学以古代图像、器物及社会生活所展现出的生动样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中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刘中玉从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形象学传统、检讨近代金石学而催生的文物学传统、从民俗学入手的古史辨传统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形象史学自近代以来的学术历程。他表示,在这个历程中,以郭沫若、张政烺、沈从文、顾颉刚等为代表的著名学者,将艺术形象、物质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历史研究,由此展现了古代社会变迁及其文化意涵。郭沫若构拟“形象学”,形成了以条贯花纹形制系统为手段、以研究古代社会为目的的方法论,具有注重材料鉴别与注重整体研究的特点。张政烺和沈从文对待“形象”材料的认识和解读,继承了郭沫若联系社会变革发展,以创造材料新生价值的主张。他们把实物、图像、文献三者有机结合,主持完成的《中国历史图谱》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两个项目,不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为古代史研究所)培养了一批形象史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而且将由郭沫若开拓的历史所形象史传统发扬光大,形象史学便是近年来在这一传统基础上培植起来的新的学术生长点。而顾颉刚的民俗研究,则抓住了民俗是传统文化活态的形象载体这一核心要点,其配合以文字文献记录流传下来的语言系统及以图像和实物所展示的艺术系统,共同呈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延展丰富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视角和考察内容。

  刘中玉在总结形象史学方法论时指出,学术创新需要接续传统,形象史学正是立足于具体实践,在对历史文献重新认识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学、艺术史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所形成的史学研究方法论,而“形象”最终要作为研究古代社会的历史材料,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与会青年学者就图像与形象的概念区别、民俗材料运用的眼光视野、文学研究中的形象定位、中外文明史比较中的形象展示等问题进行了积极互动和交流。此次讲座是历史理论研究所青年工作小组2021年度开展的前沿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推介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常文相)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