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十九世纪中国乡村生计再认识
2021-12-24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1年12月24日总第588期 作者:马国英
分享到:

  本报讯 12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的理论与方法”名家讲坛在京召开。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永华应邀作题为“十九世纪中国乡村生计的再认识”的报告。

  报告从家庭经济的角度出发,利用系统发掘的排日账对19世纪中国乡村乡民生计模式、行动空间、生活水平、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立体介绍,分析了时局动荡、区域市场和国际贸易对乡村生计带来的影响。

  刘永华表示,排日账这种文献多出于近代徽州婺源普通农户之手,所谓“排日”,应是指这类文献逐日记录的书写格式;“账”是指记录了日常收入和开销,与账簿类同。如何树立富有新意的问题意识、设计切实可行的研究路径,对这类文献中丰富的社会文化史信息进行处理,是处理排日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刘永华所使用的是始于道光十八年(1838)、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时间跨度达60余年的程氏排日账。在这批账簿中,记载最为详尽的是程家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记录。依据这些信息,刘永华重构了三组数据:一是收支数据,最直接地反映家庭经济状况及变动;二是日常行事之时间分配数据,体现基本的生计策略及变动;三是活动空间频率的统计数据,从活动的空间角度呈现家庭生计策略及变动。结合三者,不仅可了解程家不同年代的家庭收支状况乃至总体生活水平,而且可重构程家的生计模式及其变动,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对经济制度、经济变动的应对,从而动态把握晚清社会经济变动与农户生计应对之间的关系。

  排日账所见程家日常行事涉及经济、社交、宗教仪式等不同方面,生计活动在这些行事中所占比例最高,投入各类生计活动的劳动量占所有日常行事总数的2/3。在长达60余年的时间里,以太平天国运动为界,程家的生计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从原先在进行农田耕作、茶叶生产及山货的采集和销售的同时,进行食盐等商品的贩卖,转变为从食盐等商品的贩卖活动中抽身,而投入更多时间进行与粮食种植有关的生计活动。刘永华提出,这一生计模式的转变,表明程家生活水平稍有改善,阶级关系稍有变动,生活空间发生变动,社交圈子也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动。活动空间的收缩,可能意味着他们与生活在远方的市镇和乡村的民众之间的联系逐渐弱化。而雇工关系的产生,又意味着来自较为遥远的乡村民众进入他们的生活空间,但这种关系与前一种联系很可能是不同性质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高超群、副研究员潘晓霞等学者就排日账等文献的使用和相关信息的解读、近代乡村社会经济问题、徽州文献的使用、学术传承与创新等问题与刘永华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室、《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承办。

  (马国英)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