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推动“十四五”时期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12-03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1年12月3日总第585期 作者:本报记者 高莹
分享到:

  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购买全球各地的商品;每天穿梭在全国各地的快递包裹量,已经超过了3亿件……现代流通体系在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

  “高效的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通过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在11月30日举行的“十四五”时期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表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于落实“三新一高”要求意义重大。

  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是时代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副主任付诚认为,这些进展体现为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主体加速转型、流通设施不断完善、流通数字化应用加快。其中,电子商务发展成就尤其显著,我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电商的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大量新职业和新岗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自动收银机、自动贩卖机等新型智能硬件进一步融入社会生活,满足了各年龄段消费者的需求,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成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2020年9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强调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流通已经跨越了国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在这个体系中发挥作用,相互交织、相互嵌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当下,大国博弈的核心是现代流通能力的竞争,具体体现为流通规则标准的竞争,包括金融规则、贸易规则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是时代命题,是涉及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

  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走向深入

  当前,疫情影响仍在持续,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衔接生产与消费、支撑国民经济循环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相关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也日益深入。与会学者认为,在肯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不少堵点亟待打通。例如,需要形成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环,塑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需要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加快形成内外联通、高效安全的物流网络;需要在认真研究应对疫情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等。

  “十四五”时期应如何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发表了看法。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何辉提出,应从“转、改、强、升、快、降”六个方面发力,即转变过去“重生产、轻流通”的理念、改善现代流通发展的政策环境、强化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共享理念下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降低流通成本,最终建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现代流通体系。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提升扩大循环规模、降低循环成本,提高循环效率和优化循环质量,这对流通主体、流通客体、流通载体、流通方式和流通环境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推动商产融和、内外融合、城乡融合,加强数字赋能、流通治理,促进绿色转型,是“十四五”期间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认为,流通主体的培育和转型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关键环节。应从畅通国际大循环的角度出发,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流通企业,提升我国流通体系的全球竞争力;从实现共同富裕的角度出发,培育一批“铺天盖地”的流通企业,为小微流通企业提供发展机会;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出发,培育一批“开天辟地”的流通企业,不断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协办。来自国内多家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在线参会,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