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田野调查促进东北亚研究
2021-01-15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1年1月15日总第544期 作者:木仕华
分享到:

  本报讯 由中国民族学学会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青海民族大学藏传佛教与中蒙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和科研管理处主办的“东北亚民族文化与国别区域论坛”近日在青海民族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55位专家学者与会。论坛采用线上线下同步互动的方式举行。

  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马成俊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服务党中央对外工作的一项国家学术工程,国别和区域研究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外交大局的重大工程,也是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体现。希望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在面对全球治理格局新变化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全球治理、国内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对接等方面的研究领域,力争为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扎实有效的方案。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李红杰以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提倡跨界民族文化资源的共享,使跨文化跨界资源成为和谐因素,以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晓春介绍了俄罗斯通古斯语民族的人口发展、历史文化内容,并将其与中国境内相关民族进行了比较。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进玉讨论了全球化与地方化的逻辑,强调亚洲研究既要重视全球化与流动性,也要体现地方性视野中的亚洲区域与文化共同性和多元性的研究。要结合历史文化增进区域内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加强亚洲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为地区的和平稳定作出积极探索。

  韩国庆南大学教授李相万认为,经济合作与增长可以缓和地缘政治局势,实现区域共同繁荣与发展。建设东北亚和平发展机制,建设生活文化共同体,实现亲诚惠容、合作共赢、与时俱进、求同存异、和平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青格力介绍了近年我国学者在大兴安岭地区开展的一系列考察活动以及新发现摩崖题记的基本特点与史料价值等。他表示,北方游牧民族文字相关摩崖题记发现研究此前几乎处于空白状态,2017年,在内蒙古阿尔山市境内发现的回鹘蒙古文题记研究,打破了这一状况。之后相继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巴林左旗、兴安盟各旗发现数量可观的回鹘蒙古文以及其他文种的摩崖题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木仕华从纳西木牌画的种类、形制、绘画风格、主题等入手,将其与东北亚—喜马拉雅区域—藏彝走廊区域的人形木牌之间的历史渊源和关联进行了探讨。他表示,自敦煌区域的汉代烽燧遗址考古中发现有大量的“人形木牌”后,纳西木牌画以其奇特的造型进入西北—西南间的艺术史家的视野。考古新发现迫使我们从喜马拉雅区域—藏彝走廊区域,乃至东亚半月弧的文化艺术传播轨迹中探讨其缘起与发展。

  (木仕华)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