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第四届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举行
2021-01-15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1年1月15日总第544期 作者:记者朱羿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朱羿)第四届“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近日在兰州举行。与会专家围绕“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丝绸之路学的构建”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周卫平、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杨富学、哈萨克斯坦塔拉斯国立大学校长萨热别科夫、吉尔吉斯国立大学校长卡纳特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田澍主持开幕式。

  萨热别科夫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加强沿线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培养专业化人才,确保政治协调、贸易畅通、资本自由流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等意义重大。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方面历史悠久、前景广阔。各国应积极参与到教育和企业发展上来,共同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对于新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与会专家就中国与中亚通过人文交流构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三好”关系、敦煌文化的当代意义、丝绸之路上的疾病传播与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与中亚经济发展、中国与中亚旅游资源开发、中亚历史与政治演变、丝绸之路学的构建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提出意见和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以“疫情”“衰退”“动荡”为关键词,从中亚国家的疫情、疫苗情况,疫情影响下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情况,中亚国家的内外部矛盾及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不平衡特点等角度入手,介绍了当前中亚国家发展的总体形势。李建民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未来合作,需要创新思路,拓展区域合作领域。

  兰州大学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海认为,在当今复兴丝绸之路的背景下,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心脏,土库曼斯坦的发展应优先考虑交通发展战略和能源发展战略。

  周卫平认为,中亚地区近年来社会治理面临的现状与问题,获得的治理经验,对当前我国西北地区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有很大的帮助。中亚五国与中国西北地区在社会治理中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双方产生良好效益,共促区域和谐与安宁。

  田澍表示,人文交流是中国与中亚关系的支柱之一,对夯实民意基础和筑牢社会根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志同道合,才能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真正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建华对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作品进行了解读。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尚永琪从站姿、着装、发型等角度对河西石窟金塔寺东窟的“提婆达多”造像进行了考察,认为“提婆达多”作为菩萨身或未来的天王佛身形象的出现,是造像者照搬了犍陀罗地区造像中的提婆达多造型,是为了辨识特殊人物的一种图像表达。

  杨富学对元朝疫病的流行情况、色目人对元代医学及中华医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梳理。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李并成对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地位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敦煌不仅是丝绸之路上极为重要的枢纽重镇,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率先对外开放的前沿之地,敦煌的发展应该释放其“外交潜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田澍在闭幕式致辞中表示,中亚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与我国有很近的地缘关系,但我们与中亚国家的交流和合作还有待加强。与中亚国家构建“心贴心”的“好邻居”“好朋友”和“好伙伴”的“三好”关系,需要不断加强人文交流与合作,这是维持和夯实“三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和途径。

  来自哈萨克斯坦塔拉斯国立大学、吉尔吉斯国立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多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与会。

  据悉,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吉尔吉斯国立大学、哈萨克斯坦塔拉斯国立大学联合主办,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河西走廊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吉尔吉斯国立大学吉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承办。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