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
中国式现代化,已然成为当今中国、当今世界的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观察、思考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要求我们葆有宽广的视角,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到世界现代化和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之中,从而深化对世界现代化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知。此即谓“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在中国大地上长出来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懈奋斗取得的重大成果。就其发展的根本特质和根本方向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是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的现代化具有外源性,但更具有内生性。一百余年来,在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各种尝试无果而终,纸上谈兵更是无济于事。正是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肩负起历史重任,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正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上长出来的现代化。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坐标系中,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西方列强强行纳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轨道。落后就要挨打,落后更要追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是中国近代史上现代化探索的标志性事件,“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这一阶段的现代化理念。孙中山先生曾于1917—1920年间拟定《建国方略》,梦想“乘时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也”。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的方略只能是现代化的美好畅想。1933年,《申报月刊》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集中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要促进中国现代化,需要哪些先决条件?二是中国现代化应当采取哪一个方式:是个人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外国资本所促成的现代化或国民资本所自发的现代化?实现这些方式的步骤怎样?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讨论也只能是知识阶层的纸上谈兵。
历史的结论是,一百余年后,正是中国共产党,在自觉选择、主动作为中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伟大成就。在一百余年的视野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今天,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这就是新时代中国最大的政治。
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现代化发端于西方,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作为后发展国家,我们可以汲取经验、规避误区、实现赶超。从现代化发展的一般意义和整体态势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从现代化实践和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就此而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
2020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主要是: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科学认知,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这就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话语陷阱和路径依赖。
在现代化的世界坐标系中,不同国家实现现代化,路径不尽相同。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人给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答案。这意味着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也意味着现代化建设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更意味着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不同、文化传统不同、选择道路不同,现代化模式也不尽相同,并非都要亦步亦趋跟在西方国家后面走。中国式现代化,正推动现代化实现从已知向新知、从应然向实然的伟大转变。
昭示世界现代化的未来走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面对“当今世界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的重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新在何处?新就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的原则是,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中国共产党人行动的逻辑是,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共产党人锚定的旨归是,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动力,从而建设更加进步的社会制度、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由此,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全面呈现出世界现代化、人类文明的基本态势和未来走势,这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对世界作出的新的更大贡献。这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深蕴的道理学理哲理。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各国探索现代化之路充满艰辛。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坚持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道路、正确的理论、正确的实践,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又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鲜明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民族情怀、国家情怀与世界情怀,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国家使命与世界责任,是科学解码世界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之问的金钥匙,是激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世界现代化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