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 支持乡村全面振兴
2024-06-14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692期 作者:刘丹
分享到:

  ◇刘丹(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绿色金融是乡村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生态化转型的助推器,通过积极打造“金融+产业+生态”的新型模式,助力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将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通过金融活动实现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高度契合了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需求。从资源配置角度看,乡村振兴的过程也就是绿色金融资源调度、投入和管理的过程。通过绿色金融配置资源,可推动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进乡村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最终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绿色金融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是坚定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政治性、人民性理念的重要体现。

  绿色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

  中国实践

  近年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我国金融机构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产品、新模式,在重点产业领域以绿色金融推动农业产业绿色转型,在重点区域鼓励绿色金融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在重点要素方面加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

  一是突出牵引作用,涉农政策不断完善。在重点领域出台绿色金融工具国家标准,通过标准制定发挥示范引领效应。例如,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发布的《气候债券标准农业标准3.0版》未将水产养殖和鱼类养殖生产系统列入农业标准范围,而我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将绿色渔业纳入了绿色农业领域。二是夯实强国根基,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绿色金融把支持种业振兴、粮食收储、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作为服务粮食安全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自2020年起,我国成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农业保险市场,为实现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是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农业产业兴旺。绿色金融能够填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和技术需求缺口,减轻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助推乡村地区绿色农业、绿色制造、休闲旅游多元发展,也可通过加速农业产业链延伸、促进产业资源有机整合、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等途径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例如,“十四五”以来,我国共有12家农业公司上市,首发共募集资金融资116亿元。特别是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以来,2023年共有23家农业企业IPO申请获受理。绿色金融支持乡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乡镇各类企业在内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和鼓励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生态化农业生产。四是服务重点领域,助力乡村生态宜居。各种绿色金融产品为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厕所革命”、路网建设、绿化景观、照明设施建设等村容村貌提升项目提供了融资支持,有效缓解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面临的资金压力。五是发展生态经济,支持农民增收致富。绿色金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极大改善了农村地区发展条件,推进乡村生态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乡村潜藏的生态资源价值,增加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进而增加了农村就业岗位,提高居民就业意愿、增加农民收入,让村民参与并分享生态产业化发展的增值收益。例如,为有效服务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和保护性运营,相关银行创新农业抵押品,打造“惠农e贷(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小微企业贷款”等拳头产品,以鼓励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随着乡村振兴进程不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多元化,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绿色金融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涉农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不平衡,绿色金融产品总量不足、业态不够丰富、金融机构在乡村地区的覆盖面有限。二是乡村绿色金融人才短缺,吸引和留住高素质金融人才的能力有限,现有金融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无法满足绿色金融发展的需求。三是涉农绿色金融产品风险管理要求高。乡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风险特征和评估方法与传统金融项目存在较大差异,成熟的绿色金融服务模式难以简单复制应用,这就要求绿色金融机构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四是绿色金融工具协同效应较弱。乡村振兴需长期持续投入,短期内收益较低,发展的大部分动力来源于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决策风险压力大,内在动力较弱,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作为中国特色金融体系的五大篇章之一,绿色金融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聚焦重点难点,优化体制机制,从完善政策、协同组织、优化产品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重点发力,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的协同发展,因地制宜打造适应乡村发展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撑农业强国战略,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强化金融监管,确保绿色金融体系服务乡村振兴的稳健性。一是要加强监管协同。金融管理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等应加强协同,健全金融监管机制,明确各层级管理部门绿色金融职责。二是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信贷管理和风控体系,精准设计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特点的绿色金融服务制度,包括贷前调查体系、风险评估体系、绿色审批通道、环境责任条款放贷机制、贷后绿色跟踪机制等。三是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对乡村绿色项目进行严格筛选和评估,确保资金投向优质、可持续的项目。对违反绿色金融政策的金融机构进行严厉惩处,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绿色金融资源与乡村多元需求的适配性。随着我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相关绿色金融需求也不断增加,要求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强化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支持。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为乡村企业提供低成本、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绿色债券目录中对于绿色农业范围的选择及认定条件应更加明确,进一步探索环境效益的估算方法。二是完成绿色金融服务的全产业延伸,为特色农业农村经营发展提供全产业链支持。三是拓展绿色金融服务领域,开展绿色金融租赁等新型业务,降低乡村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完善机构定位,提升绿色金融体系服务乡村振兴的协同性。现有各金融机构应完善定位,针对乡村振兴的多元化需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大支持乡村振兴力度。完善乡村地区金融网点布局,提高绿色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依托普惠金融服务网点,加载绿色金融、电商、民生、政务等多种服务,使乡村基础便民服务实现一站式、多功能、全覆盖。

  运用现代科技,提升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精准性。一是加强绿色金融数字化建设,提升金融服务便捷性和安全性。在涉农绿色项目识别与评价、绿色资产管理、环境效益监测与评估、ESG评价、林草碳核算等方面,深入开展金融科技在乡村地区的应用创新,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能力。二是拓宽农村信用信息覆盖面,建立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加强涉农数据的积累和共享,不断优化信用评估模型、客户风险识别模式,形成数据采集、共享和更新的数据应用机制。

  加强普及宣传,促进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普适性。一是在金融机构和广大乡村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形成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的社会氛围,坚持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支持乡村振兴的质效。二是开展绿色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高乡村居民对绿色金融的认知和理解,引导其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活动。三是加强金融机构与乡村居民的沟通互动,提供个性化的金融咨询服务,聚合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党建共建”新路径;选派金融干部到农村挂职,担任“金融村官”,定向破题,助力乡村振兴。四是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提炼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创新产品、经验做法,通过新闻报道、劳动竞赛、优秀案例评选等专题活动加强宣传交流推广。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