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凯(农村发展研究所)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发展,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国有垦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锚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国在大国强农道路上持续纵深推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底盘更加牢固,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更加稳健。
以稳产保供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加强供给保障能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39万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2008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16年高于400公斤,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我国正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包括积极谋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等支撑性重大工程,加快遴选适用品种、设施、技术、农机等,当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有保障,“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信心足,让国民经济应对风险挑战时更加从容,使高质量发展更有韧性。
以产业升级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我国国内经济正处于调优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阶段,对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的要求尤为迫切。加快农业现代化,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部门后发优势得到体现。到2023年底,我国已累计建设180个优势特色乡村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6万亿元。大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试点陆续建设,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蓬勃发展。乡村产业发展促进本地和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实现脱贫人口多渠道拓岗和就业稳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有效助力工农互促产业新格局形成,将持续释放城乡经济增长潜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以绿色发展绘就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充分体现全体人民对绿色发展的追求。2023年,我国化肥农药施用持续减量增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处置率分别超过78%、88%、80%,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获新成效,新认证登记绿色、有机和名特优新农产品1.5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8%,绿色化已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继续深入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确保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稳定增加,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以改革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我国国民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是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破解发展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更是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力。我们党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农村改革之所以能够永葆生机和活力,在于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人为本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充分体现,为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中国农业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农村改革持续深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基础扎实,建设农业强国的条件更加充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呈现基础稳、动力足、步伐快的良好态势。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期待,更彰显中国方案的独特价值和世界意义。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中国式现代化前景光明、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