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文化史研究室、古代思想史研究室、《形象史学》编辑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学术讲座,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广保作题为“乐教与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报告。讲座以线上线下形式同步进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单位的师生30余人与会研讨。
张广保认为,古代的教化政治最核心的内容是诗教、礼教与乐教,诗教、礼教本于乐教,“以乐为本,归宗于德”。早期礼乐文化的模式正是在史前的古乐文化中孕育出来的,《礼记·乐记》系统传述了中国古代的乐教体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诗、乐、舞一体。乐与情和德直接相关联,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承载伦理教化与政治教化功能。春秋以前王官之学有关诗、礼、乐的教育中,以乐为德教之本,诗教辅助乐教使用。育德层面,“乐”以育德,陶冶心性,以诗、歌、舞的艺术形式对人的情感进行激发、疏导和净化,涵养君子人格。诗教是中国上古时期礼乐制度的产物,是以诉诸人们感性的诗歌艺术为媒介的道德品性教育,诗教理论内容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不能脱离礼乐制度。理政层面,乐与政治紧密关联。上古时期,“作乐”是古帝王的盛事之一,郑玄注《周礼》从“乐以彰德”的角度解释黄帝、尧、舜、夏、商、周六代乐,彰显出时代的政教特征。在来源层面,乐教与最古老的图腾崇拜、萨满教有关,保存了人类最古老的集体记忆。以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为代表的乐器遗存,印证了乐在远古时期的重要性。乐的节律对应天地阴阳变化,是沟通天地、调和阴阳的媒介,体现出“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宇宙观。以调阴阳、以节气为归依的乐完全超出单纯的娱情意义,具有政治教化和宇宙论的意义。八风、八音与八卦互相关联,是汉以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特征。王者行政的节奏都应该遵循天道八风的生杀节律,以顺天应人。这种将人世政治置于天道大背景下的政治哲学是中国传统天人之学的重要表征,其视野之宽广独特在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
张广保表示,中华文明精神传统源远流长,保留了人类自石器时代以来的集体记忆。中华文明以人文关怀为中心,与世界其他文明奠基于神性中心形成鲜明比照。从思想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世界观、物质观、生命观方面具有整体性、连续性、贯通性及有机性。
在与谈环节,多位与会学者和报告人围绕礼乐关系、乐教的特点与呈现、天人之学、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特质等内容展开了积极探讨。
与会学者认为,此次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乐教的传承发展与核心特质、礼乐文明与天人之学的内在联系,以清晰的层次架构呈现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核心内涵、历史脉络,构建起兼具深度与广度的理论体系,展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传统与思维范式,对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纪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