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挂职干部的扎实努力工作。8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定点帮扶干部行前座谈会,即将赴丹凤县就任的两名挂职干部在会上作表态发言,分享了他们对定点帮扶挂职工作的认识。
以“空杯心态”扎根基层
◇冯烽(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挂任丹凤县委常委、副县长)
当接到组织选派我到基层挂职锻炼的通知时,我感到十分荣幸,更感到责任重大。作为一名从事经济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通过基层工作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发展、地方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将是我个人学术生涯中的宝贵经历。
基层是开展经济研究最鲜活的实践课堂。我将珍惜机会、虚心学习,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以“空杯心态”扎根基层,做虚心求教的学习者。既要学习同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更要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多向基层干部群众请教,在补齐能力短板、解决实际问题中更好地融入基层。
基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我将尽快熟悉丹凤县县情实际,全面准确掌握当地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和民生需求,结合自身所学,将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转化为服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同时,在决策咨询、人才培训、项目对接等方面积极为丹凤县争取多方支持,特别是继续发挥我院学术优势、智库优势、人才优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资源。
挂职干部代表着中国社科院干部学者的形象。我将始终牢记党员干部的身份,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珍惜单位和个人名誉,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以实际行动维护我院良好形象。
对我而言,两年的挂职,既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珍贵机会,更是弥补基层经验短板、提升综合能力的成长历程。我将不负嘱托,努力交出一份让组织满意、让群众认可的答卷。
在基层工作中提升能力
◇沈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挂任丹凤县竹林关镇东楼村驻村第一书记)
作为一名研究中国经济史的青年学者,我一直身处象牙塔,深知自身在实践层面的不足。对经济史研究而言,农村和农业是理解传统经济变迁的“钥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作为驻村干部,前往基层锻炼学习,正是我深入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提升个人工作能力和学术洞察力的难得契机。
在接下来的基层工作中,我或许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无论如何,我将牢记院党组对青年学者的鼓励和期望,勤于学、敏于思、善于作,将理论学习融入日常、融入实践,向基层学习、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力争在乡村振兴中展现社科青年的良好风采,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