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扎根雪域高原 书写青春华章
2025-08-22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92期 作者:王春燕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王春燕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与全国一道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引领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全区生产总值达到第一个千亿元用了50年时间,而达到第二个千亿元仅用了6年时间。

  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95年以来先后选派22名援藏干部人才,他们以忠诚坚定的品格、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和扎实过硬的作风诠释了社科院干部学者的使命担当。

  “在这样一个重要年份开启援藏之行,感动、难忘。”7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建惠作为中央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进藏报到。对于即将开启的三年援藏时光,杨建惠满怀憧憬。

  到西藏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5月的一天,当得知院里推荐自己援藏的消息时,杨建惠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终于有机会亲身感受祖国壮美的雪域高原;忐忑的是,自己能不能适应高原自然环境,能不能干好工作从而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兴奋、忐忑且放一边,杨建惠当即表示愿意承担援藏任务,并在随后的工作之余做起各项准备来。他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阅读西藏有关经济发展、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初步了解西藏的区情社情民情;向多名院内曾参加过援藏的同事请教、取经,了解他们在西藏工作与生活的经验,并调理身体,以更好适应高原气候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高度重视援藏工作,关心关怀援藏干部。7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援藏干部行前座谈会。杨建惠深受振奋和鼓舞,更加坚定决心,落实好院党组要求,传承发扬好“老西藏”精神和援藏精神,把“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信念融入血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贡献力量。

  进藏前,对于杨建惠而言,“西藏是一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

  进藏后,西藏尤其是拉萨的形象在杨建惠的眼前日渐清晰起来。

  初到拉萨,杨建惠即被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及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所震撼。这里有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清新的空气以及悠闲行走的人群,这里有急速奔驰的高铁、核心路段拥挤的交通,也有飞驰的快递小哥。始建于7世纪的布达拉宫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壮丽,公园及道路两旁的草木郁郁葱葱,宽阔无比的拉萨河奔流不息,高楼建筑蕴含丰富传统元素。夜间,在绚丽多彩的灯光照射下,拉萨这颗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高原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一步、两步,当双脚一步步行走在西藏的土地上,一天、两天,当身体逐渐适应了高原气候,杨建惠的心渐渐踏实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近距离感受西藏发展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曾到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看望慰问村民群众。近年来,因山野桃花而闻名的嘎拉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

  近日,嘎拉村全体村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发展变化情况,表达感恩奋进、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决心。信中写道:“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这是西藏各族人民对我们党真挚情感的朴素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给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时指出:“希望你们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

  8月18日,在林芝市参加完一场学术会议后,杨建惠和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的几名同志到嘎拉村参观学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通过对嘎拉村等地实地学习,杨建惠深刻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西藏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感受到西藏各族人民正团结一心、昂然向前,为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携手奋进。这些是他进藏之前无法真切感受到的。

  立志做好本职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杨建惠为自己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计划,他想通过努力执行这些计划,让自己的三年援藏时光充实而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杨建惠表示,接下来,他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对党忠诚贯彻落实到援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时刻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大局为重,贯彻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组集体决定,自觉接受监督管理,落实好分管工作和交办任务;努力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强化对科研人员的政治引领,着力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为西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杨建惠表示,在藏期间,他将认真遵守廉洁自律准则,严守党的各项纪律和规矩,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挂职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展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员干部的良好作风和形象,以实际行动诠释忠诚、干净和担当,不辜负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信任和期望。

  精心规划援藏工作

  进藏近一个月以来,杨建惠每天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中,学习相关材料,了解西藏工作的特殊性;与身边人交流探讨,尽快适应新环境、新工作。

  他认为,作为援藏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学习西藏历史、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知识;要紧密结合科研单位和民族地区特点,提高党建引领保障科研工作的能力;要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西藏区情社情民情,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能力。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杨建惠对分管工作作了一些思考。如强化对干部职工的政治忠诚教育和政治引领,进一步将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相关制度规定,结合各部门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党建活动;加强青年工作,通过开展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学习、召开青年理论研讨会等,不断提高青年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为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引导分管的两个研究所科研人员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紧紧围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开展深入研究,积极为党中央建言献策,为西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当前,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这些都将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杨建惠相信,未来三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精彩瞬间,都将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能够成为西藏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让他倍感自豪。

  “援藏三年,将是我人生中一段非常宝贵和难忘的岁月。”杨建惠表示,到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在艰苦地区接受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是党组织对他的信任和培养。他将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努力努力再努力,让援藏经历沉淀为厚重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强烈的使命担当,努力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