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赓续优秀治学传统 强化敬业责任担当
2025-04-1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56期 作者:陈昊雯(考古研究所)
分享到:
  此次培训内容充实,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青年学者面临的实际问题给予了针对性的指导。开班动员的辅导报告让我认识到,“忠诚、敬业、奉献”是社科人始终要遵循的原则。作为社科新人,要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锤炼忠诚品格,涵养敬业精神。
  第一,要明确自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此次培训安排了纪律规矩课程,我认识到在实际的考古工作中,要自觉将纪律规矩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行动准绳,这既是对考古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大家的保护。要确保考古发掘、文物保护、财务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严守考古工作者的职业操守,“考古不藏古”,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第二,要赓续优秀治学传统,学习老一辈学者严谨的治学作风。夏鼐先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考古工作,他强调在考古工作中要贯彻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张长寿先生深耕西周考古研究几十年,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邓仲牺尊就出土于他负责发掘的张家坡西周墓。徐苹芳先生教导我们,要有集体意识,要有做垫脚石的精神准备。作为青年学者,我们应传承前辈学者的学术风骨,坚守正道、追求真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第三,要勇于克服困难,甘于奉献,敢于担当。考古田野工作面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是艰苦的,尤其是边疆考古,时常会遇到一些极端情况。对此,考古工作者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时刻将自己的职责记在心上,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院党组非常关心关爱田野一线的考古工作者。在院党组的关怀下,喀什汗诺依遗址考古队实现了通水通电,新建了活动板房,增加了工作室,极大改善了住宿条件,保障了文物安全。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敬业的态度投入边疆考古工作。
  作为社科新人,要具备敬业精神,做有灵魂、有思想、有担当的学问。培训期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专题报告让我深刻认识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性,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认识历史和历史研究。培远论坛上,授课学者强调要站在中国立场上做中国学问,阐述了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意义和价值,对此我深有共鸣。考古学对于建构中国历史、阐释中华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加强研究阐释,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做边疆地区的历史研究,必须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认识学术戍边的深刻意义,把“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作为根本遵循。
  这次培训还安排了高质量论文写作、要报撰写等课程,为我们深入解读科研、人才培养、财务、数据资源等方面的政策,这都是青年科研人员希望了解的内容,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助力。“青启计划”“培远计划”“青年导师计划”等让我们对今后的学术研究充满信心,感受到了院党组对青年学者的关爱。
  “述往事,思来者。”作为社科新人,我将担当使命,做真学问,解决真问题,明道求真、以史经世,为新时代史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