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越
2月11日,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举办的中美关系辩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政治研究部主任赵海以精彩的发言,现场逆转美国民调——使支持“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等国组成不稳定联盟”的民调比例从51%降至35%,反对比例则从49%升至65%。这一结果迅速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消息传到国内,人们为之振奋。
■2024年10月,“全球战略对话(2024):世界变局中的大国责任”会议现场。
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赵海,询问他关于辩论前后的心路历程。他很淡定地说,对于辩论的题目,他有充分的自信和底气。因为这一题目背后的预设立场,本身就存在强烈的偏见和错误。多年的学术积累和对外交流让他坚信,借由真实的数据和客观的表达,完全可以有力扭转这一缺乏事实支撑的观点。
激烈的国际学术交锋只是学者工作的短短一瞥。这场辩论胜利的背后,体现的不仅是学者缜密的辩论逻辑和精准的学术话语,更反映出学者的长期学术积累和为祖国积极发声的坚定立场。是什么让赵海在时间有限的学术辩论中成功逆转了民调?他所在的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以下简称“智库”)又是怎样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带着以上好奇,记者采访了赵海以及智库多位学者,深入了解他们的研究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赵海和他的同事们来说,这种学术交流只是日常工作的冰山一角。政策咨询、理论创新、国际传播……一系列科研与交流工作构成了他们的日常。智库成立十年来,持续提高国际问题研究专业化水平,对内专注学术研究,不断夯实理论成果;对外积极进行国际传播,不断提升中国声音的传播力度与广度。
学术为基:懂中国更要懂世界
回顾当天的辩论,赵海告诉记者,同期进行的辩论共有四场。从结果来看,包括他在内,四场辩论都以中国学者的出彩表现成功改变了现场投票比例。而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赵海认为,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用数据说话”。他说:“在对外交流中,真实的信息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穿透性,借助真实可靠的数据和案例能将信息很好地传递出去,打破西方学者固有的偏见和逻辑闭环。”
在采访中,多位学者均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智库作为研究机构,本身承担着多重功能,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诉求也在不断对智库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智库需要发挥学者力量,提高交流频度,增强发声力度,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怎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的理事长和首席专家,张宇燕认为,这既需要“懂中国”,更需要“懂世界”。一个“懂”字,看似简单,折射出的却是学者对专业知识的敬畏与科研路上的默默耕耘。
这也正是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的研究优势所在。张宇燕表示,专业性的“知识”是智库服务决策的理论来源,也是智库开展对外交流的基础。中国社科院的特点在于学科众多、综合研究力量雄厚,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多年来,依托中国社科院和国际学部各个院所,智库汇聚了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全球治理等多学科资源,在理论产出中,通过有效协调、整合这些资源,以跨学科研究模式开展协作,构建起丰厚、细密的学术积累。
“智库研究有其独特性。”张宇燕向记者强调。他表示,围绕某一研究课题或项目,不同背景的智库研究视角也不尽相同,扎实的学术积累与学术资源构成了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的独有优势。研究者从专业背景出发,能够依托专业知识提供不同的视角和理念,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深化国际问题研究,智库内通过机制化的组织和协调模式,推动各类学术活动有序开展,包括定期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国际问题研究年会、国际形势讨论会等。各类会议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跨学科和跨院所交流,进一步促进国际问题综合性研究,更好发挥智库咨政建言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副理事长王镭向记者表示,客观来看,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综合性、跨领域的研究日趋重要。立足智库的工作定位,为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必须不断强化多维度、跨学科研究。
这也是对中国社科院党组强调的推动有组织科研的贯彻落实。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作为智库的执行单位,目前设有12个研究室,涉及多个研究学科和领域,团队骨干力量也日益年轻化、国际化。“依托有组织、跨学科的科研模式,智库有效协调并发挥了本所和我院国际问题研究学科资源和专业人才优势,团队专业研究能力不断提升,成果产出也日益丰厚。”王镭表示。
据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办公室主任彭博介绍,以2024年为例,智库产出学术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创新高。依托扎实的专业研究成果,智库探索形成系列品牌研究报告,机制性出版发布《世界开放报告》《全球金融竞争力报告》《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等智库研究报告,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有效增强了智库国内外影响力。尤其是《世界开放报告》,自2021年首次发布以来,受关注度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反响热烈,得到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专家的高度评价。《世界开放报告2004》中关于世界开放指数的研究结果,被国家领导人在国际会议发言中引用。
“品牌研究报告在发出智库声音、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中发挥着独特价值。”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综合研究部主任、《世界开放报告》主要成员刘仕国表示。国内外同行的反馈和建议使刘仕国清晰地认识到,《世界开放报告》之所以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愈发得到认可,正是因为兼顾了学术严谨性与政策实用性,从而形成了良好传播效果。刘仕国向记者介绍,以“世界开放指数”的设计为例,开放指数的研制首先要遵循应用经济学论证范式,其次要考虑该指数广大用户“既要知开放之然,又要知开放之所以然”的根本诉求,在报告的最后呈现中,还要应用恰当的方法和叙事平衡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唯有如此,才可能确保开放指数的科学性和基于科学性之上的权威性,最终才能使这一指数设计得到业界认可,从而产生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传播为用:服务国家是根本立足点
在政策咨询和理论创新之外,智库立足自身定位,持续发挥机制优势,积极开展舆论引导,加强公共外交,不断扩大智库影响力。据了解,2024年,智库共出访百余人次,学者参加国际会议80余批次,举办国际会议12场。与2023年相比,出访量、来访量显著上升。
机制化合作是智库开展对外交流的良好途径,随着工作的有序开展,智库与多所国外主流智库建立起了良好合作。2024年,智库在该领域实现新进展,与波士顿大学签署谅解备忘录,与巴西国家科技政策、战略和发展研究所(INCT/PPED)等签署交流协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苏庆义表示,在长期实践中,智库与国际有关智库开展良好互动,合作经验不断丰富,交流质量和数量不断提升,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苏庆义看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定期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智库与相关智库逐步建立起长期的合作网络。这一常规化、机制化的合作往来,不仅加强了双方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同时有效拓宽了合作形式。借由联合开展研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等方式,智库间的合作基础日益扎实,智库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在常规化的交流之外,智库也在不断拓展公共外交新空间。一方面,依托全球调研项目,智库支持各理事单位研究人员积极“走出去”,鼓励学者奔赴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开展调研,掌握智库研究一手材料;另一方面,支持各理事单位举办重大国际会议,提升智库服务公共外交的水平,深化世界对中国的正确认知。
这种交流收效如何?多位学者表示,交流本身就生动反映出中国智库与中国学者主动与世界深入沟通交流的开放心态。积极主动“走出去”提升了对外交流的频度和密度,实践证明,小规模、多批次、点对点的交流有助于建立深度对话。这也为打破信息壁垒、弥合认知缺口、推动形成共识提供了可能。
智库本身的灵活性和包容性也成为助推国际交流的重要优势。近年来,智库组织代表团出访巴西,访问巴西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应用经济学研究所、巴西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组织代表团赴美国参加中美智库“2+2”机制下的“世界经济秩序”对话会,探讨中美经济关系与世界经济变局,寻求双边及多边合作路径,加深全球经济治理对话。
在智库整体层面,为有效发挥智库国际传播效能,智库与国外伙伴合作,举办系列标识性国际会议,面向国际社会有力传播了中国声音。2024年10月14日,智库作为主要承办单位,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成功举办了二十国集团(G20)智库论坛“全球治理与中巴合作”国际研讨会,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关于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主张和重大倡议的理解,围绕中国和巴西在“全球南方”发展事业中加强合作达成广泛共识。
与有组织、大规模的学术活动相比,学者也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更加精细化、多元化的方式开展不同形式的对外交流。据了解,近年来,智库科研人员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专题文章不断增多,在与国外政党、国际组织和智库人士交流中,积极宣介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和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与成效,透过学理和专业的解读方式取得良好的国际传播成效。
赵海表示,这都是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时智库优势的集中体现——身份更加灵活,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学者间的思想碰撞更具包容性和学术性……
平台化的发声机制有助于拓宽传播途径。为此,智库积极进行探索,与媒体共同打造国际传播平台。2024年10月24日,“全球战略对话(2024):世界变局中的大国责任”在京举办。会议邀请来自中、俄、美、英、日、意等国的高端专家学者参会,为凝聚多边合作共识搭建起交流桥梁,相关报道被美联社、雅虎、今日印度等600余家国外媒体转载。
■2023年9月,世经政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等主办的2023欧亚经济论坛智库分会“新时代的欧亚经济合作:动力、机遇与未来”与会嘉宾合影。
发布系列报告同样是智库对外开展交流工作的重要窗口。总结近年来的报告撰写与传播经验,刘仕国认为,要想借助报告传播提升智库的国际话语权,首先,要确保产出成果的学术含金量,这是广大读者和受众的核心需求。只有高品质、经得起考验和推敲的产品才能从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广泛的认同和好评。其次,研究者视野要广、站位要高,越是聚焦全球主流需求、聚焦“世界之大者”,才能汇聚更多的读者群体。读者从中受益越多,智库所拥有的影响力也将越大,相应的国际话语权也将得到提升。
苏庆义进一步表示,目前,《世界开放报告》已经成为智库的拳头产品。在将该报告打造成为品牌报告时,首先,需要更加关注指标构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要久久为功,注重报告的长期发布,形成持续的影响力。最后,面向国外读者,还应加强外文版报告的出版,推动国际传播更加广泛,面向群体更加丰富。
发展为引:推动智库向专业化发展
在时代发展对智库要求日益提升的今天,推动智库不断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也成为亟待思考的议题。
通常而言,智库的重要功能大多集中于理论建设、对策研究和国际传播等方面。对此,张宇燕表示,立足这些功能和定位,巩固学术优势仍然是智库发展的核心所在。只有根基牢固、基础扎实,才能在对策研究和引领学术发展中真正体现智库价值,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在挖掘研究选题时,必须保持足够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关注那些真正重要且值得关注的议题。“基础的出发点在于必须始终心怀国家利益,将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作为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张宇燕强调。
立足智库发展的整体视角,多位学者表示,应重点关注智库内部的机制化建设,以稳定可靠的制度建设推动学术资源的有效协调和专业化人才的合理分工。
目前,根据研究议题进行划分,智库内设有综合研究部、全球经济研究部和国际政治研究部,机构设置和制度建设日臻完善。谈及下一步工作规划,王镭表示,未来仍需优化和提升机制建设,有效发掘智库发挥智力优势的潜力,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充分调动科研生产力、创新力,更多更快推出高质量成果和优秀人才。
国际问题和区域国别强调跨学科开展研究,这既要求研究人员增加知识储备,扩大知识边界,同时还要借助合理的组织和分工模式,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优势和特长,将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整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兼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科学认知。
在谈到具体工作时,张宇燕则表示,将工作落到实处的核心,永远都是人在发挥作用,智库工作也不例外。推动智库向更加专业化方向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合理利用与系统培养。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各人所长,明确人员分工,整合专业知识,分解综合问题,离不开学科带头人的整体把控和指导。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开展跨学科研究和对策研究中的引领作用。
张宇燕表示,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对策研究中,智库学者还应注重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概念和命题,切实推进我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近年来,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日趋成为智库工作的重要面向。随着外部环境的演变,智库理应抓住机遇,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力度和广度,持续深化世界对中国的正确认知。
在对外交流中,一方面,需要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真正关切,才能有的放矢,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沟通;另一方面,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尤为重要,这也是学者需要用心琢磨的方向。“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国际传播中非常关键,有时表达方式甚至比表达内容更加重要。只有借助更加多元、形象的表达,才能将信息完整、准确地传递给对方,也才能将中国故事讲述得更加生动。”张宇燕表示。
当前,智库对外话语传播平台和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国际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王镭表示,一方面,智库将持续加强与重要国别、国际组织以及“全球南方”国家的智库合作,丰富专业化交流渠道,拓宽智库对外合作网络,为开展国际传播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智库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专业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国际传播成果,既运用学术翻译出版等传统方式,也要更好地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辟工作新场景,不断开创智库国际传播新局面。
(本版图片均由国家全球战略智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