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5-02-25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44期 作者:张译心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张译心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继2018年11月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高规格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再次召开,为民营经济发展吹响了奋进的新号角。
  时隔六年多,此次座谈会召开的国内外背景有哪些变化?参会企业主要集中在科技和民生消费领域反映出怎样的政策导向?重点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竞争性领域的开放以及民营企业资金流动性问题上释放了何种信号?学界在助力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上需要着力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我院经济领域的多位学者。
  推动民营经济稳步发展的强心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历经40余年蓬勃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形成相当规模,堪称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截至2024年9月底,中国民营经济主体总量已超1.8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37%。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指明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方向。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再度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不能变,也不会变”,并进一步指出,“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并鼓励民营企业家“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要求他们“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作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认为,本次民营企业座谈会延续了以往肯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家)的政策基调,重申了党和国家对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相关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会议明确,将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近年来,通过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民营企业的信贷可得性持续提升。此外,会议还强调要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
  近年来,中央已出台多项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关键在于确保其落地执行,让民营企业“可感可及”。会议在延续以往政策之外还有一系列的“突破”,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加强法治保障和政策执行。会议提出,“要强化执法监督,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强化政策执行。会议强调,“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党中央定了的就要坚决执行,不能打折扣。此外,还需注重政策间的协调配合,确保各类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在何德旭看来,从这些政策的延续以及变化上,可以看出中央对民营企业战略定位已从“谋发展”到“大显身手”。这表明,民营企业的战略定位已从单纯的稳增长,升级为强调高质量发展与社会责任并重。
  此次座谈会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方向,更与亿万民众的就业生计、生活品质提升息息相关。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民营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支撑着4亿多家庭的生活。在民生改善上,民营经济更展现出独特优势。当前1.25亿户市场主体中,90%以上是民营中小微企业,它们通过社区商业、便民服务、新型个体经济等形式,持续提升民生服务水平。这种良性互动,正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托底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都阳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将不断跃升,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民营经济将更加充分地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者素质优良、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配套完善、国内市场广阔等优势,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作出更大贡献。
  激活新质生产力动能
  新发展孕育新机遇,新挑战交织新课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了产业巨大变革,全球经济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围绕人工智能、半导体、机器人等领域的大国科技竞争异常激烈。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为推动科技创新多作贡献。此次座谈会邀请了华为、宇树科技、DeepSeek、比亚迪等科技型企业负责人参会,充分体现了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这些创新民营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佼佼者。放眼全国,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超过42万家,占比超92%;在出口强劲的“新三样”领域,民营企业贡献超过一半;此外,民营企业还贡献了65%的专利发明,这种创新与就业的双重效应,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质量与韧性。
  “在当前背景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在突破‘卡脖子’技术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同时,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处于爬坡过坎的三大关键期: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期、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认为,此次座谈会不仅是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回应,也是对中国经济未来方向的擘画。中央通过强化民营企业的科技引领作用、优化法治环境、提振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承担更大使命,为全球竞争提供“中国方案”。
  在他看来,此次座谈会彰显了中央对民营企业的功能定位进行全面升级的目标。一方面,更加重视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强调其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贡献。民营企业被赋予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更高层次的功能,承担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绿色转型等国家战略任务。另一方面,更凸显了民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同时,对民营企业定位更具前瞻性。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民营企业,党和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参会企业集中在科技和民生领域,代表新质生产力和中国经济的未来方向,它们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认为,这些企业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缩影,具有全球竞争力,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和全球引领地位。中国拥有全球最具创造力与活力的民营企业家,他们的创新推动了新能源、新能源汽车、AI、芯片、机器人、5G等领域的现象级成功。中央对民营经济和企业家高度重视与肯定,正通过深化改革,构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为加快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从华为昇腾AI芯片突破算力封锁,到大疆无人机领跑世界,再到令世界震惊的DeepSeek横空出世,中国的民营企业正在重塑产业创新的底层逻辑,表明民营企业可以构建高度贴近市场的敏捷创新体系。
  中央再次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体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首先是站在高质量发展新起点,民营企业迈入产业创新前沿;其次是全球经济面临新挑战,民营企业担负重要责任。近六年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现出的突出特点是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高科技面临突破性创新态势,一些优秀民营企业迈入高技术产业,特别是AI产业创新前沿。在AI产业创新发展中,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生力军和突击队。工信部数据显示,国内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创新企业中,83%来自民营企业阵营。民营企业以其灵活的决策机制快速捕捉技术风口,形成独特优势。
  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城,AI设计平台使中小商户仅需3分钟即可生成千款产品图样;在广东佛山,工业云平台助力2万家制造企业高效实现智能排产。学者们表示,在当前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与各类经济的深度融合,充分展现了AI赋能产业创新的巨大潜力,人工智能正迅速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直接动力和应对挑战的坚实底气。  
  深化对民营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认识
  《民营经济促进法》审议过程的加快推进和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落地,不仅有助于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坚定信心、大显身手,也将有益于集聚要素、深化转型、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促使民营企业家消除顾虑着眼长期发展。通过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民营企业将获得更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的机会,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赋予民营企业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与此同时,座谈会上深切关注的融资困难、拖欠账款、违规执法等问题,将成为下一阶段精准施策的重点领域,能够有效破除束缚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桎梏,进一步释放民营企业的活力。
  “座谈会透露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未来将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民营企业将在耐心资本支持、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不断获得支持,在推动技术创新、业务拓展和数字化转型发展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曲永义进一步表示,从资本市场看,座谈会提振了投资者对民营企业长期发展的信心,将促进优质民营企业赢得更大规模、更多元化的融资支持。从人才市场看,树立民营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预期,也会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更多高素质人才。要素市场的活跃,会推动资源整合与高效配置,进而激发更多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未来,《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落地在进一步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对其规范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推动民营企业增强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等。
  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向全社会发出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强烈信号,在当前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激增的复杂形势下,强化了党中央坚决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大政方针的确定性,为广大民营企业家坚定信心、提振士气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友国看来,伴随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龙头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更有底气,科技创新市场活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创新动能将更为强劲。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将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和岗位,为稳就业提供强力支撑,继而带动居民增收致富,推动消费量质齐升,为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夯实基础。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将创造投资新机遇,带动投资需求增加,提升资本市场活跃度。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还将有力推动我国企业、商品、技术进入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和国际交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我国高水平开放提供强力支撑。
  深化对民营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认识,既有利于更好指导民营经济发展实践,又有利于形成新的学术增长极、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意义重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开忠认为,应重点研究民营经济在新时代的战略定位。首先,通过建立涵盖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生态和法律的多维分析模型,动态评估民营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其次,量化分析民营企业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就业创造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贡献,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此外,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民营企业从“生力军”向“主力军”升级的转型路径,分析头部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的差异化定位,并开展区域要素禀赋差异下的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杨开忠强调,创新驱动与绿色转型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需要探索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揭榜挂帅”制度在民营领域的适用性;构建数字化转型的三级评估模型,包括基础设施、数据应用和智能决策,并设计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制度,制定差异化的转型路线图;设计绿色技术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研究碳账户体系与全国碳市场的衔接路径,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的环境权益融资工具。
  他还提出,应深入研究民营经济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的参与路径。在国际化发展上,建立包含地缘政治风险、技术标准壁垒和本土化合规成本的评估框架,总结“技术出海+产能合作”新模式,研究RCEP框架下民营企业“原产地规则利用效率”。在本土化深耕中,研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区域协同机制,开发县域市场潜力评估指标体系。在探索跨境电商与国内产业链协同发展路径上,研究进口替代与自主创新的动态平衡机制。此外,还需构建民营企业韧性发展体系,开发供应链稳定性、技术自主性和市场多元化的评估模型,总结头部企业“技术备胎”机制经验,研究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集群协作提升抗风险能力的模式,并设计覆盖财税支持、融资保障和风险补偿的“政策工具箱”。同时,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社会责任与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人才发展机制创新也是未来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学界的分内之责和崇高使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看来,民营企业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学界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具有灵活性强、市场适应力高、在承担风险和推动创新方面更有优势等特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创新潜力。但是,当前经济学界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这一潜力仍缺乏深入理解,应从新时代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创新理论、空间经济学等多维度对其加强研究。二是如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问题之一。应加强研究,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三是如何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发展,写好新时代的“资本论”。新时代条件下资本的定性、定位以及良性发展,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价值规定之间的张力在新时代所产生的必然要求。应进一步探索民间资本的行为规律,写好新时代的“资本论”,为规范发展民间资本提供智力支撑。 
  我国民营企业以拼搏精神推进转型攻坚,在高质量发展航程中劈波斩浪、勇毅前行。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展现出的韧劲与活力恰是我国经济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生动写照。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身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民营企业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责任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