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张炯:担当作为 为中国文学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2024-10-1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08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春燕
分享到:
  “张炯先生不仅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学史家和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在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炯,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曾获中国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丁玲文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最佳研究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在近日召开的“新时代当代文学学科回顾与展望暨张炯著作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回顾与张炯的交往过程,阐述了其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及取得的学术成就,并对新时代当代文学学科发展进行展望。
  涉猎广泛  笔耕不辍
  张炯与文学的渊源可追溯至1948年。这一年,他的第一篇评论文学的文章发表,这篇文章对早期苏联作家安特莱耶夫的小说《表》进行了评论。
  76年间,张炯笔耕不辍,成果丰硕,著有《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新时期文学论评》《走向世纪之交》及《新中国文学史》等文学评论、理论、文学史著作30余种,主编《中国文学通史》《中华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等大型丛书。此外,他还积极进行文学创作,著有小说散文集《迟开的梨花》、长篇小说《巨变:1949》等。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玉宏所言,张炯先生的学术研究与创作持续时间长、跨越时期多、涉及领域广,不仅关注中国本土的文学研究、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等方面,也非常重视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并在小说、散文、电影及话剧剧本方面的创作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1933年出生的张炯今年已91岁,虽“目力一度模糊,记忆力也衰退,耳朵完全聋了,助听器也不管用,继续做研究工作就有些困难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他所热爱的事业。谈及未来,他表示:“我还想把电脑里存储的几本书稿修改出来,争取出版。”
  “就张炯而言,生命无疑处于一种鲜有的青春状态。”在与张炯共事多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匡汉眼中,张炯“正在以‘丰富的宁静’过着晴耕雨读的好日子”,“90”于他是一个新的开局。
  竭尽所能推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发展
  1979年8月,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学术会议在长春举行,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选举冯牧为会长、张炯为副会长兼秘书长。从1979年到1998年的近20年,张炯以常务副会长的身份主理研究会的日常工作;1999年至2010年担任会长时期,张炯更是全身心投入研究会的会务工作、学术研究与组织建设,使研究会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全面的发展。
  “从新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当代文学从创作到研究,都呈现变革与创新、写法多样和格局多元的基本态势。这一时期,在张炯等人主导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也适应文学的发展变化,倡导解放思想、革新观念,推动新的文学创作发展,开创新的文学研究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回顾了该研究会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以及张炯在其中所做的努力。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成立初期,即创办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丛刊》《诗探索》《作品与争鸣》《评论选刊》《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内刊)等学术刊物。
  其中,于1980年创办的《诗探索》,在1985年出版了第12辑后休刊。此后的几年间,张炯为复刊四处奔走。终于,在各方努力下,1993年7月,《诗探索》召开了复刊后的首次编辑部会议。1994年4月,《诗探索》复刊出版。
  在《诗探索》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思敬看来,张炯对《诗探索》的支持,没有任何私心,完全是出于对当代文学的热爱,所想的是,尽己所能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保留一个诗歌理论刊物,推动当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
  继承前辈学者优秀传统
  9月12日,鲐背之年的张炯以“发扬文学所的优秀传统”为题脱稿为所内学者上了一堂所史课,以生动事例讲述了何其芳、蔡仪、钱锺书三位大家的治学态度及其对后辈学者的指导与帮助。
  张炯总结认为,勤奋治学、治学严谨,博采众长、实事求是,爱护后进、热情帮助后进,是文学研究所老一辈学者的优秀传统。深受前辈学者影响的张炯继承了这些优秀传统。
  1979年,翁睦瑞调入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当时,主持研究室工作的张炯约请翁睦瑞就电影文学撰文,文章刊登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号上,这让翁睦瑞受到极大鼓舞。后来,张炯又将翁睦瑞撰写的反映新时期开始前几年电影文学概况的《从艰难恢复到初步繁荣》一文列入教材《新时期文学讲座》、编入《新时期文学六年》一书。
  张炯还在自己主编或者参与主编的《新中国文学五十年》《中华文学通史》等大型文学史书中把电影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篇章列入其中,“使电影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名正言顺地大踏步进入文学史著作”。
  翁睦瑞回顾了张炯给予自己的支持与帮助、对电影文学研究的重视与关心,并讲述了研究室当时的科研氛围。那时,大约每隔1个月,张炯就会把本研究室人员召集到一起,交流各自科研进展情况,讨论本学科、本领域的研究新情况、新动态。“这一工作制度使大家抬头看路,是用动态的方法来做好当代文学研究,适应了当代文学所具有的动态性、变化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事实证明,这是切实可行的。”
  “从一名普通的游击队战士到当今的学界领军人,张炯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了自己,也光照了他人。”忆及过往,翁睦瑞激动不已。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