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深挖细做 讲好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
2024-09-20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05期
分享到:

  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与博物馆管理处党支部有正式党员12名(含党支部书记1名、支部委员2名)。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为根本遵循,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三项共识”把方向,持续深入抓学习、深融合、强落实,倾力打造“四强”党支部,全面提升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建设和开馆运营的道路上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2024年5月,“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荣获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最高奖——特别奖。2024年8月,中国考古博物馆被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得深 把稳理论“方向盘”

  党支部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习教育的主题主线,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专题学习。将政治站位与职责定位有机结合,深入开展政治机关意识和党员第一身份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政治规矩意识。结合博物馆工作特点,坚持以“三会一课”为载体,利用“线上线下”开展勤学短学双模式,建立个人自学、分组领学和集体研学的学习方式。定期组织党员深入学习理论文章,聚焦时事热点学,开展“看电影,学党史”活动,号召党员利用周末时间走进红色展馆,重温革命记忆,在潜移默化中知党爱党,赓续红色血脉。三年来,通过支部书记带头讲、青年骨干带头学、处室同志全面学等方式,开展集体学习及实践活动50余次。

  做得实 党建业务“两手抓”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支部积极探索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增强博物馆团队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圆满完成重大专项工作接待活动,支部落实主体责任,合理规划人员安排,协同推进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重大专项任务。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来,不断提升陈列展览质量,通过多种科技方式盘活文物资源,积极推动考古成果的普及和推广,激发公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助力增强文化自信。支部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博物馆改陈升级的方方面面,开展博物馆智慧导览讲解系统建设,让科技惠及民生,发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的特色,实现“数字化”与“信息化”落地生根。编印出版普及读物《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以“大家写小书”的方式,讲述10件代表性文物的发现过程,挖掘文物蕴含的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举办考古博物馆科普讲堂30余讲,为观众讲述新时代考古学、历史学的新发现、新成就和新认识,为广大观众奉献知识盛宴。积极支持、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采访拍摄、提供学术咨询服务,助力传播中华文明。积极塑造服务型党支部,通过提升窗口部门服务能力,擦亮服务品牌,助力博物馆功能与价值提升,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始终。

  走得稳 锻造基层“新风尚”

  支部围绕“四强”党支部建设要求,按照选优配强原则,由理论知识扎实、业务水平高、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担任支部书记、支委委员。支部书记以身作则抓落实,支部委员脚踏实地抓实效。支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近年来,发展2名党员。注重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党员同志始终冲在急难险重任务第一线,充分发挥党员在博物馆建设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支部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共建共赢。先后与中国古动物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等开展支部共建活动。组织支部党员参观北大红楼“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主题展览,开展支部共建座谈,达到党建业务双丰收的效果。支部自成立以来努力创先争优,已成为一支组织靠得住、信得过的队伍。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和历史研究院党委的高度重视下,中国考古博物馆已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级窗口和平台。未来工作中,支部将持续坚持党建与业务联抓共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再踏征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