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3—4日,2023年中国中东学会年会暨“中国—中东国家文明交流互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宝钧,中国中东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致开幕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三局副局长余伟作有关中东形势的主题报告。中国中东学会顾问、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西亚非洲研究所党委书记周云帆等出席会议。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罗林主持开幕式。
张宝钧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稳步上升。2022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沙特,并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开启了中国与中东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2023年3月,中国成功推动沙特与伊朗和解,为中东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此背景下,中国中东研究的专业化、学科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北京语言大学将继续和中国中东学会联手,努力推进学科交叉协同发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东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立足服务国家大局,为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及对外政策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参考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王林聪表示,自1982年7月成立以来,中国中东学会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团结全国各高校和研究单位不断拓展中东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学术共同体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学会发展蒸蒸日上,已成为推动中国中东研究的精干研究团体。近年来,中国中东研究呈现许多新特点,学科化水平不断提升,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进程加快,国际化程度持续加大,研究的问题意识不断增强,主动回应时代之问、历史之问,探寻“中东之问”。当前,中国的中东外交亮点纷呈,中东研究空前繁荣,中国中东学会将携手国内中东学人,努力搭建高端平台,汇聚学界力量,促进交流合作,推动学术研究,培养人才队伍,服务国家决策,为建构中东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深化中国与中东关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余伟在主题报告中指出,中东正经历深刻变化,中东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和中东的关系、中国在中东的影响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当前,中东地区已经成为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中国方案的重要舞台,许多地区国家政党政要对中国的立场和斡旋努力表示赞赏,认为中国代表了和平和公道的力量。虽然中东地区局部冲突跌宕,但是求和平、求稳定仍然是大势所趋。在和平发展与国际秩序层面,中国提供了打破西方霸权、以发展促和平的新路径,中东国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希望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他表示,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蓬勃发展离不开全党和各地方、各部门的积极参与,中联部将与中国中东学会及其成员单位的专家学者保持常态交流合作,共同为推动中国和中东国家关系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会议设置五个平行论坛,主题分别为“全球文明倡议与中国—中东文明互鉴”“中国式现代化与中东国家发展道路”“中东国家战略自主与中国—中东合作”“当前中东形势变化与战略格局演进”“中国特色中东研究和‘三大体系’建设”。70多位学者围绕上述议题发言。
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唐志超主持大会闭幕式。王林聪作大会总结发言。他认为,本届年会规模庞大,有着广泛的代表性。一方面,会议主题鲜明、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许多专家提出了富有创见的观点和建议,有助于加快中国中东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会风务实高效,研讨与分析彰显了理性精神和严谨风格,增进了会员之间的交流。当前中东研究在理论建树、学科建设以及知识生产与供给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和短板,中国中东学会和中东学界将继续努力,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需要。
本届年会由中国中东学会、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承办。来自全国80余家高校、智库和研究机构的近25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西亚非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