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在新征程上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12-08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669期 作者:程远
分享到:

  程远(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明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将着力点聚焦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五个方面,进一步凸显了发展质量的全局和长远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同时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主动转向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断解决经济体制、产业体系、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对外开放等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问题,提高经济质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发展聚焦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匹配。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要的必然要求,是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要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朝着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长远目标稳步前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条件。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发展模式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这种发展模式此后面临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全球市场收缩,叠加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新冠疫情影响,导致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调整经济发展路径,在努力打通国际循环的同时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增强韧性。其次,高质量的供给能力要求高水平的有效需求和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相匹配。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有利于扩大内需和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从而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最后,高质量发展仍需加快高水平开放,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要素和市场,融入全球开放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打造我国新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和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须把握以下着力点。一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和供求对接的畅通性,形成需求和供给相互牵引促进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二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提升自主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基。四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科技创新和科学规划支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解决“三农”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五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办好民生事业,优化分配结构,完善分配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使高质量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六是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前提和保障。
  
  激发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依靠规模扩张转变为依靠效率提升。这要求在微观层面上具备一大批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集群,要求我国企业由从前依靠大规模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向着力打造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竞争力,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和投资收益率大幅提升的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发展质量仍需提升。我国大企业总体上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国际竞争力,距离世界一流水平还存在差距。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但普遍核心竞争力较弱、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激发作为微观基础的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需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一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推动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创新,提高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水平,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二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把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和公司治理的规范性统一起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鼓励外资企业引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在更高水平竞争中创造价值、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对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是我们党在全面审视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选择。首先,坚持创新引领是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驱动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的关键所在。总结二战结束以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经济体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这些国家无不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在全球创新链和产业链分工中占据关键位置。只有创新驱动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实现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其次,坚持创新引领是突破国内经济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需求。只有以创新激发增长动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才能保持长期稳定增长,从更深层次解决经济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最后,坚持创新引领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的内在条件。当今世界,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以新技术突破、跨领域应用为特征的竞争态势日渐凸显,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只有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才能不断实现前沿技术的突破,凝聚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优势。
  推动创新需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第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三,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第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