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科学统筹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 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2020-11-20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0年11月20日总第537期 作者:马援 王维 黄海燕
分享到: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的特殊时刻,党中央适时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统筹考虑“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与2035年远景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以及对我国未来发展的通盘考虑和战略部署。2020年10月29日,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出发,分别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共12个重点领域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2020年11月12日,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谢伏瞻向全院作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全面深入地宣传阐释了全会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和任务要求,特别是就做好我院“十四五”及中长期规划、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结合我院科研规划和科研管理工作实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科学统筹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

  科研规划是科研组织的重要方式,是有效分配科研生产要素、提升科研与国家发展的契合度、实现科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做好“十四五”时期科研规划,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紧密围绕2035年远景目标,加强中长期重大项目规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为未来十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发展夯基架梁,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传声立言等重要使命。我院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思想库智囊团,做好科研发展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发挥我院功能定位的重要前提。“十四五”时期,我院将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五个面对”“六个如何”的总任务,围绕服务国家发展规划制定院“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设置一批中长期院重大和所重点项目,特别是围绕未来十五年中国面临的重大风险研究、未来十五年大国关系演化及中美关系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后小康社会”重大问题研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等一系列中长期重大研究项目,组织研究单位和专家学者发挥学术优势,加强研究阐释,努力推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充分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做好中长期科研规划、设置中长期重大研究选题,也符合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规律,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院的科研战略储备和人才战略储备。系统梳理分析我院历届重大科研获奖成果可以发现,半数以上的重大成果都是五年前、十年前乃至更早设立的研究项目,不少学术大家都是在长期性跟踪性项目成长起来的。这一规律在历史学、哲学、文学、考古学等基础类学科领域尤为显著。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应用学科发展脉络来看,长期性跟踪性研究也成为学术发展重要趋势。

  二是加强大型调研类项目设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建言立传。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关口。加强大型调研类项目设置,科学翔实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为记录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我院联合高校、地方社科院等科研力量,组织了104支科研队伍、超过500名专业科研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这是我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情调研之一。经过五年的努力,2020年11月10日成功发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丛书》(近百本),全方位、全景式记录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科学总结了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意义和成功经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项目的成功结项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丛书》的出版,体现了我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做学问的基本定位,体现了我院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术传统。“十四五”时期,我院将继续围绕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一系列记录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学科建设、传承中华文明的重大经济社会调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情况和巨大发展进行真实全景展示。

  三是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项目规划,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着力点,是推动理论发展、学术创新的源动力。“十四五”时期将以基础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通过一批重大基础类研究项目如《(新编)中国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华思想通史》等,推动文学、史学、哲学等基础学科发展;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实践”高效循环,培育和发展真正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三大体系”建设方向的新的学科增长点;加大对甲骨文、古藏文、敦煌学等冷门学科、濒危学科和绝学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学科人才传帮带机制,确保冷门学科、濒危学科和绝学有发展、有传承、有前景。

  合理布局科研平台建设

  科研平台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学术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是思想交流、文化传播、文明传承、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是进一步发挥我院科研平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是推进科研支撑平台建设。协同发展我院学术期刊、学术社团与研究中心、报纸网站、出版社等科研支撑平台,打造一批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平台,提升科研平台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支撑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管理,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理论创新、学术引领、错误思潮批驳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学术社团的发展引导和规范管理,发挥学术社团的凝聚辐射和引领约束作用,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加强对学术网络传播平台的管理,进一步发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平台的学术引领、舆论宣传等作用,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基、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学术传播体系,鼓励学者开设网络专栏、微博、微信公共号等网络窗口,丰富学术传播渠道,弘扬优秀文化;加强学术资料数据库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数据库,强化对国情社情舆情的数据分析,运用科学规范的学术调查方法,开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综合性、跟踪性数据调查,加强数据共享,为学术研究、决策咨询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

  二是推进高端智库创新平台建设。树立为人民做学问、为时代解难题的智库工作导向。加大集体攻关和联合研究力度,进一步增强智库建设的有效性、时效性、储备性和战略性,在继续发挥应用学科智库功能的同时,鼓励人文基础学科发挥智库作用,不断挖掘研究潜力,产出高质量智库成果。创新“学者+智库+媒体”模式,结合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引领思想变革和服务重大决策的作用,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完善智库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智库研究质量,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推进话语体系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重点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系统深入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推进对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经验的研究,不断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把中国实践的理论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结合“十四五”科研规划重大布局,充分发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工作机制作用,整合优质资源,加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深化科研组织方式改革

  现代科研组织方式是实现科研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统筹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十四五”时期推动我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治理现代化。全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快构建与时代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战略和现代化治理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学科布局、创新载体、政策环境、评价导向等方面的顶层设计,破除影响创新活力、束缚科研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科研要素的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科研创新平台,推动以科研创新为核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创新,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重点突出、充满活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

  二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立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为目标,针对部分领域人才管理机制僵化、评价激励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方式、激励措施和合作机制,构建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梯队衔接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进一步加大对高端人才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的学术引领和传帮带作用,切实关心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健康,用好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这笔宝贵财富;进一步加强对中青年学者的支持力度,在职称评选、项目支持、住房保障、子女上学等多个方面向中青年学者倾斜,关心中青年学者成长,切实解决中青年学者的后顾之忧,为中青年学者潜心学术创造良好的治学环境。

  三是完善科研服务保障体系。紧紧围绕解放科研生产力、发展科研生产力、提升科研原创能力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进一步统筹安排科研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科研经费向重点项目、重要人才、重大工程、重大活动倾斜;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科研管理多网并一,不断打通各部门壁垒,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信息填报负担;进一步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科研环境,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用心思考、潜心研究、全心投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创造更优越的环境。

  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最根本的政治保障。“十四五”时期,我院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政治方向与学术导向相统一,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为我院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十四五”时期,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和致我院三次贺信精神,突出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引导科研工作聚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聚焦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前沿问题,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努力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