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扎根中国实践 点燃治理星火——公共政策教师团队探索育人新模式
2025-10-24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06期 作者:梁科旭 黄媛媛
分享到: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的课堂上,一场教学革新正在进行。当传统课堂仍困于西方理论窠臼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蔡礼强领衔的公共政策教师团队已构建起一套扎根中国实践的“P-RACT”育人模式。这套体系把实践根基、研究驱动、行动导向、案例链接和团队协作融为一体,不仅让政策教学真正“活”了起来,更培养了能有效应对中国治理现实挑战的新时代人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院教育教学奖评选中,蔡礼强团队荣获优秀教师团队奖项。

  P-RACT:

  激活政策教学活力的钥匙

  “考试分数很高的学生,到社会上却能力‘缩水’——这个现象让我们痛心。”团队负责人蔡礼强道出革新的初衷。这支由9位跨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发现,传统公共政策教学存在双重困境:学生困于知识记忆的“纸面功夫”,教师囿于西方理论的“水土不服”。面对这一状况,团队历经7年探索,总结出“P-RACT”教学方法。从2015年首次获得全国MPA优秀教师,到2021年斩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再到2022年拿下省部级课程思政荣誉,团队用扎实的育人实绩验证了这套方法的有效性。

  团队独创的“P-RACT”模式,将抽象理论转化为五个可操作的实践维度。P即Practice,代表着中国实践这一模式的起点。学生走进他们的课堂,探讨的不再是西方教材中的纽约市垃圾处理案例,取而代之的是上海垃圾分类条例执行中的利益平衡、河北三河市强行换招牌事件引发的法治与公权边界反思,以及脱贫攻坚、长江十年禁渔、南水北调这些大国工程背后的治理智慧……这些鲜活的、带着“烟火气”甚至“两面性”的本土案例,成为学生理解中国治理复杂性、独特性和内在规律的窗口。

  R即Research,代表着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在上课前一周,学生们以4—5人小组为单位,围绕老师给出的核心主题,自己动手查资料、找论文、搜案例。学生不再等着老师“喂知识”,而是像研究员一样主动探究、筛选信息、提炼观点。这种模式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真正转向深度思考和独立研究。

  A即Action,代表着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学习过程成为能力锻炼提升过程。这不仅指学生在课前真正参与预习和准备,还意味着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是“C位”。蔡礼强团队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必须走上讲台,面向全班分享他们的案例研究成果。学生们从最初的羞涩紧张到敢于表达交流,沟通、表达、临场应变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这种能力不仅在课堂展示中体现,更能迁移到学生未来参与的社会活动和工作中。

  C即Case,指课堂的推进以具体的案例作为链接。小组课前寻找案例这一环节,蔡礼强认为,要找有冲突、有故事、有深度的案例,不能是一看就知道答案的。通过案例,学生们把理论和实践真正连接起来,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

  T即Team,意味着学生要学会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成长。从找选题、查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到做课堂展示,这门课的学习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组成一个共同努力、共享成果的命运共同体。

  研究性教学

  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共振

  在“P-RACT”模式下,学生的内在动力得到了激发,从被动学习、消极应付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投入,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研究的主体。虽然初期有学生会觉得任务繁重,但随着过程的深入,他们亲身体验到这种深度参与式学习带来的巨大收获和成长,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同时,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也为学生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参与本门课程学习的学院本科生团队凭借扎实的案例分析能力在全国大学生公共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华北赛区)中获得特等奖。

  此外,“P-RACT”模式更是将研究性教学与课程思政进行了深度融合,让课程思政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变成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探索的宝藏。蔡礼强认为,在“P-RACT”模式下,价值观引导不是外加的“调料”,而是从案例研究中自然流淌出来的“原味”。他举了一个生动的课堂实例:一组学生选择“脱贫攻坚”政策作为案例开展研究,学生们自己动手,从2015年党中央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到2020年决胜脱贫攻坚,再到2021年宣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梳理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整个过程并自主总结出中国脱贫攻坚的特点:目标导向性强、精准施策、资源集中监管、严格阶段性制度与制度性结合、多元参与……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发地提炼出了核心关键——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当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理解了为什么“西方搞了几十年向贫困开战却效果不彰”,而中国却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壮举时,那种对国家治理模式优势的认同,是发自内心、根深蒂固的。

  可以说,在“P-RACT”模式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三大环节同步运行,润物无声,让学生不仅懂了知识、会了分析,更从心底信了中国道路的力量。

  持续构建本土化

  公共政策知识体系

  解决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蔡礼强团队认识到,要想彻底解决当前公共政策教育面临的西方理论主导、脱离中国实际的根本问题,必须构建起植根中国土壤的、系统化的本土公共政策知识体系。这是一场需要魄力和毅力的“长征”。

  蔡礼强认为,构建本土化公共政策知识体系必须以中国独特的治理体系为根基。例如,分析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要将其放置在中国“以党组织为中轴、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治理体系”这一大背景之下,从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才能全面理解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机制。反之,如果从西方公共政策施行的特点来探索,根本无法得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研究结论。

  蔡礼强坦言:“比起按固定教材授课,新模式的施行难度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因为它不仅要老师打破教材束缚、融会中西理论,更要深耕本土,进行大量的原创性研究。但他和团队有底气,这种底气来自多年扎根中国实践的深厚积累,来自课堂上学生积极反馈和显著成长带来的鼓舞,也来自申报表中记录的多项国家级以及省部级课题的阶段性探索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供稿)

责任编辑:刘颢婧(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