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高山田埂问乡风——社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明乡风与精神文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调研纪实
2025-09-16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98期 作者:杨欣然
分享到:

  ◇杨欣然(社科大)

  政策如春风拂过田野,乡风似根脉凝聚民心。刚刚过去的2025年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社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紧扣文明乡风建设研究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在社科大校级科研育人重大专项“文明乡风与精神文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支持下,依托社科大新时代精神文明研究院科研资源与相关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积极开展探索文明乡风建设、构建精神文明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调研活动,让学子们把学问做在祖国广袤土地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以祖国大地为课堂

  描绘文明乡风建设调研蓝图

  为深入了解基层情况,以体系化、工程化思维和要求梳理文明乡风建设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调研组选取湖南、山西、重庆、河北、黑龙江、山东6省(直辖市),组建10支调研分队前往当地展开实地调研,在广阔乡村腹地深入挖掘各地在文明乡风建设中的特色做法与创新经验。社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新时代精神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维国表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应该掌握并熟练运用的重要研究方法与基本功。我们精心谋划此次调研,核心目的就是让青年学子们真正扎根乡土,在生动的社会大课堂里读懂中国、感知文明、增长才干。

  调研组以文明乡风建设为主题,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路径,旨在引导青年学子在乡土中读懂中国、于乡风中感知文明,探索共同富裕过程中协同推进“富口袋”与“富脑袋”的特色路径,推动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实施严格遵循科研规范,分为前期准备阶段、调研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环节。前期准备阶段精读政策文献,构建理论框架;调研阶段深入村舍,日均步行逾10公里;总结阶段集体研讨,碰撞出思想火花,并将安全管理贯穿始终,及时同步更新资料,实现从田野到云端的无缝衔接。社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权达介绍,为了确保项目高效开展,聚焦科研育人这一核心目标,调研组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为指导核心,20余名本、硕、博学生分组参与,举办了6场专题培训,确保学生掌握调研方法,共同构建“理论研习—实地调研—成果转化”的研究体系。

  以科学思维为指引

  探索文明乡风建设的现实路径

  乡风如织,需经纬交叠;文明若树,赖根枝共荣。传统乡村治理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模式,往往导致资源错配与政策效能衰减。调研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化的思维开展调研,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统筹优化文明乡风建设的资源配置和要素组合。

  湖南湘西示范调研组在40℃高温下连续数日穿梭于湘西山寨,亲身体验了产业与文化互促共荣的鲜活实践。调研发现,湘西州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通过黄金茶、猕猴桃等特色种植业丰盈村民钱袋,利用苗绣工坊、银饰锻造传习所等守护非遗文脉,实现了“特色种植业+苗族技艺旅游体验”发展模式,既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又带动了村民增收,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山西临汾示范调研组追寻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辈的足迹,思考如何将深厚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滋养当代乡风文明的源头活水。调研发现,临汾市充分利用根祖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在地资源,通过建立博物馆和纪念馆、开发文化旅游、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等方式,不仅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向促进,更在创新转化中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使传统资源焕发时代生机,满足了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乡村社会结构变迁,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传统习俗传承、现代文明培育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制度设计与资源供给方面需满足广大农村地区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明乡风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学生调研组组长,2022级博士生吕星卓深感责任重大:“这次调研,我们充分总结了以往实地调研工作的宝贵经验和有效做法,坚持系统思维与问题导向,继续采取深度聚焦主课题与科学设置子课题相结合、集中示范调研与分散入户调研相结合、问卷调查摸数据与深度访谈挖亮点相结合等创新性调研方法,让我们的研究触角真正延伸到不同风土人情的田间地头,系统捕捉文明乡风建设的多元路径和鲜活实践。”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构筑理论联系实际的育人模式

  携田野芬芳回归书本,构建起“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闭环。暑假期间,社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学子们经历了一场生动的科研育人实践。学子们以在广袤乡村的所见所闻坚定理想信念,将扎实的田野调查转化为科研能力,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乡风与精神文明自主知识体系贡献着青春力量。

  从经验总结到学理升华,调研组的同学们在这一过程中深刻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含义。在一篇篇调研日志与一条条访谈记录中,“从书本到田野”再到“从田野到理论”的深刻转变跃然纸上。调研组成员、2023级本科生周立丽写道:“从安徽到山西,当我顶着酷暑挨家挨户访谈,整理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村规民约和家风故事时,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乡风文明’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从最初对着访谈提纲磕磕绊绊,到最后能独立梳理出地方实践的特色逻辑,这份在田野里磨炼出来的‘脚力’和‘眼力’,是我在调研期间最宝贵的收获。”而对于调研分队队长、2025级博士生张力旌而言,调研的意义更在于学科层面的探索与建构:“我们是‘精神文明学’的首批探索者,我们的使命是将中国大地上生动的文明乡风实践,提炼升华为具有普遍解释力和指导性的知识体系。如何对这些鲜活的‘地方性知识’进行理论抽象和学理表达,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精神文明自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正是我博士就读期间需要进行思考和突破的。”

  作为全国首个设立“精神文明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调研组全体成员学以致用,走进基层第一线,在实践中淬炼本领、增长才干,将青春融入文明乡风建设的时代画卷。未来,该项目将持续深化蹲点调研,深耕调研主题,拓展研究半径,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让青春智慧在构建精神文明自主知识体系中结出硕果。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