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到汉藏语系,跨越多种语言体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冯丽娟深耕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领域,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与生动的教学方法获得学子们的好评。她主讲的课程“现代汉语”(一、二)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她在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评选中被评为“青年教学名师”。
与学生共同探寻语言魅力
冯丽娟常以“语言棱镜”作喻:“每掌握一门新语言,就像在认知光谱中增添一道折射面,原本单一的理论概念从而呈现出多维的立体图景。”
在教学实践中,冯丽娟在课堂上发起“语法病理诊断”。例如,通过留学生的偏误“我见面了老师”这句话,让学生对比英语“meet”与汉语离合词“见面”的句法差异,进而探讨为何英语及物动词直译成汉语会“水土不服”。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自主提炼出汉语“动宾短语去及物化”的规律——“见面”作为自含受事的离合词,须通过介词引入对象(“和老师见面”)或拆解结构(“见了老师一面”)。
在理论研究中,多语种能力赋予她穿透性的学术洞察力。在分析汉语语法特性时,冯丽娟通过俄语“красивая девушка”、英语“pretty girl”与汉语“漂亮的女孩”的对比,生动揭示了三种语言在形容词修饰名词时的类型学差异。这一案例不仅展现了语言形式背后的认知逻辑,更映射出印欧语系与汉藏语系深层语法的不同特征。“真正理解语言共性,恰恰要从差异性中寻找钥匙。”她曾在课堂笔记中如此写道。
针对汉语言文学系学生文学修养高、有文艺偏好的特点,冯丽娟在“现代汉语”这门语言学课程中注意强化逻辑性与思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她鼓励学生在语言规律的学习中不断寻找“例外”,激发课堂活跃度,帮助大一新生快速找到语言学学习的“感觉”。她还将跨学科视角融入“现代汉语”课程中,通过大量例子告诉学生语言学在新时代的作用,将对语言学社会价值的深度认同融入课堂中。她认为,通过这样的课程,每一位本科生都能感受到学习语言学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体会到“我能做什么,我要做什么”,从而远离迷茫,建立专业自信。
想方设法激发课堂活力
冯丽娟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关注的重点实现了从“教师怎么教”到“学生怎么学”的转变。她的课堂教学体系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理论与翻转课堂理念,同时创造性融合第二语言教学法精髓,形成“三维联动”教学模式。
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她通过“搭架子”策略构建师生互动网络:课前依托雨课堂发布课件与预习任务,激活学生认知起点;课中采用“提问链”逐层推进——从基础语法概念辨析到汉英对比探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课后以小组协作任务深化知识迁移。这种“脚手架”式的支持贯穿学习全程,使抽象的语言学理论具象为可操作的认知工具。
翻转课堂理念则体现为“双线驱动”设计:线上,雨课堂的语法诊断测试实时捕捉错误趋势,为课堂靶向教学提供数据支撑;线下,20分钟学生主导的语法专题报告,促使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转型。在第二语言教学法移植创新方面,她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听说法、咨询法、交际法等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改造并应用到语言学课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相声小品表演、新闻播报等各种形式激活深层语法认知。
“备课不仅是准备教学内容,还需要备学生、备教法。”上课前,除了熟悉教案,冯丽娟还会将每个学生的名字和形象“对上号”,以便上课时随时关注他们的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冯丽娟也十分重视思政教学。在讲解文字时,她会讲述汉字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人学习汉字的大脑加工过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谈到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冯丽娟有自己的理解。她十分注重分层次教学,面对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她会在给学生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及时融入科研前沿的理念与成果,为学生搭建完善的知识图谱。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大背景下,冯丽娟认为更适合分阶段地将科研转化带入课堂,启发学生更早走上科研之路。
始终怀揣教育热忱
因怀着对教学的热爱,冯丽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这片沃土上深耕多年。当被问及成长经历时,冯丽娟笑着说:“文学院原院长张伯江对我的教学科研影响很大,因为是团队授课,我们长时间在一起备课讨论,他对教学的热忱和坚守让我很受触动。”在“院所结合、共建共管”的背景下,冯丽娟和张伯江从2017年开始合作讲授“现代汉语”这门课程,如今已经讲授了8轮。他们坚持将理论语言学的高度转化为三尺讲台的温度,将学术星火播撒在青衿心田。
作为一位青年教师,冯丽娟积极主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技术一定是要融入课堂的,也一定会让学习过程变得更高效。”她认为,尽管人工智能等技术还有不完善之处,但仍然可以为人们所用。冯丽娟之前一直想创建自己的课程网页,用于存储和实时更新课程资料,以便学生更便捷、系统地获得学习资料,雨课堂帮她实现了这个小愿望。
谈及未来展望,冯丽娟表示:“我希望自己能始终保持初心,怀揣给学生上课的热情,与学生们保持密切互动,永葆对讲台的热爱。”
“大学这四年啊,就像春天播种子,先把根扎稳了,枝叶自然会舒展。图书馆要常去,林荫道也要多走走;该用功时别懈怠,该赏景时也别错失了春光。” 这是冯丽娟对学生的殷切嘱托,也是她教育理念的温柔彰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