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五四时期的中日唯物史观比较
2024-08-30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02期
分享到:

  本报讯 8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在京举办第14期知幾学术讲座,日本长崎县立大学教授祁建民受邀主讲“五四时期的中日唯物史观比较”。

  祁建民提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状况以找出革命路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必要理论准备。虽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自日本,但两国社会主义者的唯物史观却出现重大差异。日本唯物史观的传播对于中国先进分子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有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日本唯物史观带有进化论、机械论的缺陷。

  通过详细梳理中日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述及论辩,祁建民认为,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不但在理论上改造了日本唯物史观,而且在中国革命问题上也突破了日本社会主义者的认识。他们主张当时的中国已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与可能;反对实行社会主义要先发展实业的观点,主张用社会主义方法振兴实业;受俄国革命启发,意识到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可以先夺取政权,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发展经济以建成社会主义。经济落后被日本社会主义者视为开展革命的不利因素,但在中国却成为发动革命的迫切理由。

  祁建民最后表示,要按照中国情况搞社会主义就不能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们为了早日解救民族危局,改造和突破了日本唯物史观的缺陷,提出历史可以跳跃性发展,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和上层建筑革命的必要性。俄国革命对他们有重大启发,这不仅是因为苏俄树立起新型国家的样板,同时还提供了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先夺取政权再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先例。由于辩证地认识到革命发生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建党时期便打下了科学理论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主持讲座并作总结。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参加讲座。

  (刘力耘)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