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区域国别优势学科讲座举办
2024-04-12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684期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4月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区域国别优势学科框架下,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教授耿协峰应邀作题为“从地区主义到比较地区主义:一体化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演进”的学术讲座。欧洲研究所相关负责领导和部分科研人员参加讲座。

  耿协峰从地区主义新旧之辨、超越新地区主义的学术任务、比较地区主义的生成、对中国学者的启示四个主题切入分享观点。他认为,学界已有的地区主义概念界定过窄,适当放宽才有助于打破“欧洲中心主义”和“欧洲例外主义”。基于此,他对地区主义进行了全新界定:地区主义“就是指地理位置相邻或相近的国家或人类群体之间,在地区层次上开展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互动的一种特殊实践(包括地区合作、地区一体化和地区治理)及其思想表现”。

  耿协峰总结提炼了新地区主义“新”之所在。一是冷战后的新现象,区别于二战后至冷战结束的地区主义。二是新背景。将新地区主义视为“新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的地区主义”,以区别于“旧背景”,即欧共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北美的结构性背景。三是新特点。具有提倡外向性、实行多边主义、补充全球主义、强调开放性和多样性、倡导地区优先等诸多新意和新质,是“新背景下具有新内容的新现象”。四是新偏见。有的学者错误地将英国“脱欧”等逆全球化现象标签化为“新区域主义”,如此就难免有概念错置之嫌,需要予以分辨和纠偏。耿协峰进一步提出超越“新地区主义”的任务——多维度、多主体和多层次的地区主义,关注地区化进程的新背景和新变化,包括地区主义与世界秩序的关系,避免用“扭曲的欧洲之镜”观察世界其他地区。超越“欧洲中心主义”和“我族中心主义”,提出“一个更具全球视野的、非欧洲中心的比较地区主义”。采用折中方法,把欧洲案例放在一个更大的比较地区主义话语中,构建通用的概念和理论,同时对于文化和背景因素也要保持敏感。

  耿协峰梳理了比较主义的生成历史。新千年之交之后不久,国际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欧洲—欧洲之外这种地区主义二分叙事过于简单,实际上存在着多个“地区世界”,于是提出了构建“比较地区主义”研究新领域的学术任务。隆巴尔德、阿查亚等学者开始从研究对象、核心概念、研究视野、理论路径、研究方法、议题领域和未来挑战等角度建构比较地区主义研究体系。2016年出版的《牛津比较地区主义手册》,是目前学界探索比较地区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耿协峰建议中国学者推动地区主义发展,要确立全球视野,高度重视地区主义研究的全球主义导向;创新理论建构,规范研究方法;关联现实进程,当前尤其要注重比较地区主义研究与“全球南方”研究的结合;团结欧洲一体化研究与新地区主义研究学术力量,打造比较地区主义研究学术共同体。

  (徐若杰)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