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清代新疆史研究须具备“纵”“横”视野
2022-04-15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4月15日总第600期 作者:姜泓仰 张帅
分享到:

  本报讯 3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新疆智库主办的中国边疆学讲坛暨新疆智库讲坛(2022年第8期)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活动邀请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华立作题为“从海内外看清代新疆史研究的进展与课题”的专题讲座。

  华立详细阐述了清代新疆史研究的来龙去脉。19世纪以来,英国与沙皇俄国的殖民者开始不断向中国边疆渗透,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地区的新疆首当其冲,不断遭到列强的蚕食。在边疆危机的冲击下,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把自己对新疆的认识、研究、感悟,以纪闻、考察、测绘的手段记载下来,这成为后来“西北史地学”的滥觞。西北史地学奠定了历史地理学在新疆研究中的基础,不仅改变了当时人们对距离内地道路遥远的新疆的看法,也成为现代学者了解当时边疆形势的重要资料来源。这些研究具有特别浓厚的“经世致用”特点,是民国时期盛行一时的“西北考察热”的先声。

  华立谈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代新疆史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期,成绩斐然,一方面在基础研究上不断出现精品力作,另一方面及时回答各种关于现代新疆治理的时代之问,为新疆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诸多借鉴。所以,清代新疆史是基础研究与时代课题研究并举的一个典型范例。研究清代新疆史要具备“纵”与“横”两个方面的视野。从“纵”的方面说,可以研究历朝历代在新疆的管辖、治理与开发;从“横”的方面看,清代新疆是“大一统”的国家格局与时代格局演进和发展中的一环,清代新疆史的方方面面都带有时代特色,这是进行具体研究时必须时刻牢记的。

  华立着重讲述了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相关进展。她表示,历代中原王朝为了配合驻军守土,多在边疆地区实施屯田,清朝在新疆的开发举措不仅延续了这个传统,而且规模和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前代。清代新疆的开发不仅表现为多种形式并举的农业屯垦,还涉及畜牧业、工矿业、商业等经济活动,开发范围覆盖全疆。新疆开发的参与者既有来自内地的各类移民,包括携眷永驻的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也有当地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有序开展,无疑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经营新疆和治理新疆的基本方略。研究者必须将其结合起来进行多层面的考察,方能形成全面的、完整的、动态的认识。

  华立认为,清朝统一新疆后,内地与新疆之间高频率、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推动新疆地区社会面貌不断发生变化的重要动力,反过来也影响了内地的历史进程。考察清代新疆史,既要关注当地土著居民的生存状况与社会演变,也要关注外来移入人群在新疆的活动和融入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变迁,二者缺一不可。从乾隆朝开始,清代人口的向西流动以多种形式出现,初期多为由国家组织的有计划、大规模迁移,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则更多地表现为民间自发性的流移。西向迁移人群的民族性、地域性十分多样。在这个移民潮中,还伴随着疆内的局域性流动。各种人群不断的移出与移入过程、族群性身份与认同,以及在移入地社会的融入等,都对后来新疆社会的人文面貌产生了影响。

  华立介绍了20世纪以来日本的清代新疆史研究情况。她表示,日本东洋史学根基深厚,治清史和治满学者辈出。他们很早就注意到清朝治下的国家具有族群与文化的多元性,强调用多层次、多侧面的视角进行观察,同时注重对汉文、满文及其他有关民族语言门类的掌握,以求全面驾驭史料。日本清史研究是“东洋史学”框架下中国史研究的一个子类。日本学者对于新疆的研究着眼点是当地社会的民族、人文、历史、宗教,强调以当地的语言文字史料为基础,兼顾汉文史料,力图使选题和立论尽可能跳出传统的清朝史框架,达到跨地域、跨文化的层次。

  讲座由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范恩实主持。中国边疆研究所全体人员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部分师生聆听了讲座。

  (姜泓仰 张帅)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