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建设性新闻工作坊”促进产学研融合
2020-12-11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0年12月11日总第540期 作者:记者高莹 通讯员李慧慧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高莹 通讯员李慧慧)近日,一档名为“榜样家书”的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App上播出。该节目通过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教师、“一带一路”沿线地标性建筑的建设者等各行各业普通人的家书,人性化地展现普通劳动者的成长、蜕变、思考。这部“自述型”音频融媒体作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设性新闻工作坊”的创新探索。

  “建设性新闻工作坊”成立于2020年3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中国青年网融媒体中心合作策划推出的一项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工作坊旨在搭建新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校媒共建平台,推出具有正能量、创新性的融媒体作品。工作坊成立以来共发布了40期融媒体作品,其中20多期作品的微信阅读量达到10万次以上,被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多次转载。“中国人的故事”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6亿。工作坊师生在创新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撰写论文或报告,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编辑之友》《青年记者》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关于建设性新闻的学术成果。

  参与“建设性新闻工作坊”的同学表示,工作坊的创作活动让他们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了新闻实践中,对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李沐芸参与了“战疫”特别栏目“守护者日记”的策划和制作。在完成《守护者日记:守家为国,疫情中的心愿》报道后,她表示:“这次新闻实践不仅仅让我重新认识了理论的意义,也为我今后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帮助。”

  5月4日,“建设性新闻工作坊”联合中国青年网推出手绘长图《中国人的故事:不怕难,我是中国青年》,以不同时代青年面对困难时的选择,引发读者关于“哪一刻你感到中国在变强”的思考。长图发布当日阅读量达到1809万次,获得转发、评论、点赞11.2万次,带动了微博话题“哪一刻你感到中国在变强”阅读量增长近5亿次,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二位。这次实践让“建设性新闻工作坊”一组组长于小童感触很深:“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数据统计、文本分析,我们意识到了优秀作品的传播具有规律性。对规律的寻找使我们的工作变得有意义。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生产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作品。”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殷乐看来,“建设性新闻工作坊”是一次极富价值的合作实践,是业界和学界的跨界合作样本。工作坊推出的“守护者日记”“榜样家书”等作品,强调个体化真情书写,实现了内容上的突破。同时,这些作品形式新颖、话语鲜活,与新媒体传播特点相得益彰。他希望工作坊不断提升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参与度,适时总结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推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更多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的新闻传播人才。

  中国青年网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杨月表示,“建设性新闻工作坊”的运行机制,同学们丰富的理论实践知识以及创新探索,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希望未来工作坊能够对建设性新闻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机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为媒体的新闻创作传播实践提供支撑,也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挥创新思维活跃、熟悉新媒体社交平台的优势,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重大主题宣传方面进行更多的创新性探索。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