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乃文 王佳琦 罗惠芳(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
为让“科教融合”理念在田野落地生根,在刚刚过去的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组织学生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窑里村开展暑期田野工作坊,以“理论扎根实践、成果反哺乡村”为核心,开展了一场“学方法、深调研、共交流”的田野实践。
深度践行“科教融合”核心价值
工作坊按带队老师研究方向分成老村民、新业态、新媒介三组,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苏春艳、湖州师范学院关琮严、河南工业大学李雪丽带领。在正式开展田野调查实践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沙垚为学员系统梳理了乡村建设知识体系,详细讲解了田野调查的方法与实践要点,从访谈沟通技巧到参与式观察要点、从乡建政策背景到实际调研注意事项逐一拆解实践细节,为各组后续调研的顺利进行夯实了理论与方法基础。
学员们游走在窑里村的街巷间,与老村民拉家常,听他们讲述窑里村的变迁故事;和运营团队成员交流,探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同返乡创业青年对话,了解新业态落地的酸甜苦辣;向村委会工作人员请教,明晰乡村治理的运作逻辑。在不断的访谈与观察中,一手田野资料渐渐充盈,学员们不仅跳出了个人想象中对乡村的刻板印象,更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真实脉搏。
调研尾声,学员们完成调研报告并开展成果分享,还参与了圆桌沙龙。从“村民需求与乡建的契合点”到“新业态的可持续性”,各方观点碰撞间认知也随之深化。深度践行“科教融合”是这场调研实践的核心价值。它并非“理论+实践”的简单拼接,而是通过“理论铺垫—实地调研—问题探讨—成果报告”的闭环设计,让高校的学生培养、学术研究与乡村实践场景精准对接,使学员们的学术思考有了现实土壤,乡村发展也收获了来自高校的智力支持,这种“双向赋能”让科教融合的意义愈发凸显。
探寻艺术乡建的未来方向
新乡村的成长之路也并非坦途。乡村运营者们需要思考,产业项目如何与村民的情感深度链接?如何在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如何从“去在地化”转向“再在地化”?如何为入乡创业青年解决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现实顾虑?如何在珍惜主动入乡青年的同时,也给被迫返乡的群体“留扇窗”?这些发现与思考,既是窑里村的成长之问,也是艺术乡建路上人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窗外,一边是艺术建筑,一边是传统民居,中间隔着一块田野。在这里,调研团队成员进行了一场以“探寻中国艺术乡建方向”为主题的圆桌沙龙。除带队老师外,南京大学教授王浩斌、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夏玉凡、湖州市文联二级调研员张伟、窑里村乡村CEO黄彬彬也参加了沙龙。大家围绕窑里村的实践经验,就中国乡村发展的深层问题进行了一场开放而深入的思想交锋。
艺术乡建的方向究竟在哪里?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大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首先,艺术乡建要超越经济思维,回归人本与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不应只谋求经济发展,更应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在地情感。其次,艺术乡建要回应四重逻辑,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当前,乡村运营正同时面临政府逻辑、乡土逻辑、市场逻辑和艺术逻辑,这考验着一线实践者的智慧。再次,艺术乡建要构建多方协同,而非单向主导。要打破外部团队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一种更为稳固、互信的“政府—村集体—运营方”三方协作治理框架至关重要。最后,艺术乡建要讲好故事,并整合数字化平台。窑里村团队凭借出色的“讲故事”和社群运营能力,推动“三无乡村”(无资源、无产业、无人气)实现了“无中生有”的发展,这是一种轻资本模式的有效探索,证明了即使是基础薄弱的乡村也能焕发新生。
研讨也进一步深化了调研团队成员的认识。与会者认为,成功的艺术乡建绝非简单的艺术植入,它需要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多方协同,需要市场逻辑与人情理性有机融合,需要艺术的介入真正服务于人的精神需求,并最终建立一个能够吸引、留住并培养人才的可持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