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社会肌理 感知时代脉搏
—— 社科大第五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赴云南调研
为深入探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路径,提升新时代青年学子国情认知、专业素养和核心能力,2025年6月30日至7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五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云南行”在昆明成功举办并圆满结营。此次见习营以“融合·洞察·践行”为主题,组织来自四所高校的35名优秀学子,以昆明—石林为核心实践区域,开展为期五天的深度国情考察与调研、新闻采写与传播实践,将教学课堂延伸至社会实践场景,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汇”,把科研论文、报刊文章和视听作品创作在祖国大地上。
追寻红色血脉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云南作为中国西南重要省份,兼具自然资源多样性、民族文化丰富性、生态资源独特性和特色产业优势,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区域,在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承担着重要使命。
在省级红色文化特色村核心区域——石林县重要爱国主义教育与党性教育阵地张炽故居,教师团带领营员们聆听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感悟坚定信仰的磅礴力量。在圭山“一支人民的军队”纪念广场,学员们重温历史,敬献花篮寄托哀思,集体朗诵《圭山谣》,并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合唱红色歌曲、瞻仰朱家璧将军纪念碑等活动,深入挖掘烈士的英勇事迹与革命精神,探究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石林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营员们系统学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根基。实地探访五棵树村,考察民族村寨在新时代的团结进步与蓬勃发展;深入阿着底村,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诗玛”文化的传承创新,与青年致富带头人探讨农业与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在东海大马店,调研其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现代商业运营结合方面的创新探索。
聚焦乡村振兴 记录山乡蝶变
营员们参观了展现彝族农耕文化与独特民族风情的农民画展。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作,生动描绘出彝族人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幸福生活,让营员们直观感受到乡村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潜力。
在矣美堵村,营员们沉浸式体验了民族特色文旅产业发展模式,与国家级乡村旅游带头人深入交流,考察了当地如何将独特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旅游有机结合,创造出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夜幕降临,营员们围坐在篝火旁,与当地彝族同胞一同参与篝火打跳,欢快的舞蹈、热情的歌声,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蓬勃活力,也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带来的强大生命力。
通过对石林风景区的实地考察,营员们深入理解了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创新模式。在石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馆,营员们系统调研了涵盖十大类别的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与发展现状,共同思考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未来方向。在石林全域旅游服务中心,营员们全面了解了石林旅游发展的历程、现状与未来规划蓝图。走进乡愁四韵产品展陈体验中心,营员们深刻体会到乡土文化在现代消费语境下的创新表达和市场价值。
实践成果丰硕 锤炼过硬“四力”
充实的田野调查结束后,见习营举行了结营仪式。营员们踊跃分享实践心得。营员童培霖在结营仪式上说道:“此次见习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与实践平台,使我们不仅深入体验到新闻的生产过程,更在此期间精进了技能、磨炼了本领。”除了新闻素养的提升,此次见习营还让营员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营员马鸣达认为:“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专业技能,更让我们收获了珍贵的友谊,相信这些情谊会一直延续下去,成为我们人生中美好的回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见习营成果转化高质高效。截至发稿时,营员们已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深度报道2篇,在中国青年网发布图文稿件5篇,并创作短视频10余条发布于中国青年网快手、抖音官方账号,累计播放量突破600万,点赞量超5万。其中,在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教师苏媛的指导下,由社科大尹涛策划出镜的短视频《适合大学生暑期穷游的云南避暑胜地》,发布当日即登上平台本地榜第四位,播放量突破360万,点赞量高达1.9万。由社科大戴雨菲、尹涛和云南民族大学余青凡、陆悦、玉温罕共同采写的报道《“苹果王子”助力高原小村“出圈”》在《中国青年报》刊发后,引发全网广泛关注与积极反响,获得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并相继被《经济日报》、央广网等主流媒体转载。由社科大师生原创的献礼歌曲《春城共朝暮》,已在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全民K歌以及Apple Music等150家音乐流媒体平台上线,覆盖全球200个地区,其MV也已在央视频上线。
此外,四所高校的营员团结协作、博采众长,产出多篇兼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章。由尹涛与浙江传媒学院方薇、张蕊共同创作的《中国人的故事|非遗“乌铜走银”给了他最渴望的尊严》一文在《中国青年报》刊发后,被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网站转载。这不仅让“乌铜走银”非遗文化得到广泛传播,更为文章的主人公王光良带来了积极影响,助力他在传承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由社科大戴雨菲、乔雅雯、张雨涵与云南民族大学刘芳露共同创作的文章《青知讲说人|火中“滴”云子,手上传非遗》于中国青年网刊发并获得广泛关注。由中国人民大学高畅创作的《云南嬢嬢唱山歌夸游客》在快手发布后获得44.1万的播放量,并荣登“社会榜”,获得235.5万人次的“在看”。由社科大牟思源与浙江传媒学院卞益兴共同创作的视频《我们在昆明石林矣美堵村看到了七彩祥云!》以活泼的大学生视角记录矣美堵村独特的风景,诠释了青年一代对新闻热点的敏锐捕捉与生动呈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自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搭建高层次实践育人平台,引导学子深入国情一线。五届活动覆盖东、中、西部,形成“红色圣地(浙江、湖南)—战略支点(重庆)—边疆民族地区(云南)”的纵深脉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与沉浸式观察,引导青年学子深入社会肌理,感知时代脉搏。
此次“云南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云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调查中心共同承办,并获中国人民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大力支持。营员们不仅在“行走的课堂”“移动的知识”“互动的教学”中深化了理论认知,淬炼了思想,提升了专业技能,有效锤炼了过硬的新闻“四力”,更成功探索了新时代新闻传播实践育人的创新范式。
(执笔人:苏媛、崔乃文、尹涛、范珂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