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雅静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不仅挑战了我们对智能、意识和人类本质的传统理解,还引发了关于技术与社会、伦理与价值的广泛讨论。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我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等多位学者。他们认为,思考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不仅关乎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更触及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和长远未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也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探寻人工智能的哲学本质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认为,ChatGPT之前的人工智能属于“逻辑—数学机”,表达了相当于先验论的能力,性能已经很优越了,但不能处理语言,也就不能应用于经验世界。ChatGPT是天才之作,开创了“语言机”。人工智能没有经验能力,语言对于人工智能只是非经验的抽象标识,语言携带的经验意义对于人工智能不可理解,却可以合理地处理。ChatGPT天才之处就在于以经验论的方法去处理非经验的对象,即以概率论尤其是贝叶斯概率的方法去建立抽象标识之间的“经验链接”。以经验论方法去解释非经验的对象,这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在哲学上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可视为经验论与先验论问题的新表达:经验论思维如果通过无限强化的贝叶斯概率,是否能够无限逼近先验论思维的“先验效率”即普遍必然性?如果可能,经验论方法就最终能够实现足够有效的因果分析和推理。这个问题目前仍未有定论。
人工智能是否具有自我意识,目前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孟强认为,人类的本质并非独立于技术之外,相反,人类的自我认知与存在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塑造而成的。这一观点或许能够为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开辟新的思路。
在赵汀阳看来,如果人工智能获得主体性,世界就进入到人与人工智能的“双主体”结构,结果如何还未可知,但肯定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当前,部分人认为人工智能已经具备自主性,这实际上是一种“不明觉厉”的误解。人工智能所表现出的灵活性,本质上是一种贝叶斯修正机制。例如,当用户对人工智能给出的答案不满意并再次提问时,人工智能会尝试给出另一个可能更符合用户期望的答案。这种迎合用户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具有真正的自主性。只有当人工智能具备像哥德尔或笛卡尔那样的反思能力时,才能真正拥有主体性。
破解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
随着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带来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人工智能对个人隐私、社会公平、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毫无疑问,伦理规范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孟强提出,从本质上讲,技术是一种创制行为,其核心逻辑在于创造全新的事物,这种“求新”的特质虽然推动了技术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伦理的逻辑则是“求稳”,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为宗旨。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所潜藏的巨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我们必须依靠行之有效的伦理规范来进行平衡与规避,以确保技术的发展能够真正符合人类的利益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伦理学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通过价值引导、风险防控和公平保障等维度构建治理框架,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类福祉。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2021)提出的“科技向善”原则,要求技术研发需以尊重人权为前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章吕发现,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国际动态呈现出从分散原则转向系统性立法的趋势,形成了“技术可控性、风险前置性、伦理共识性”三位一体的全球治理格局。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出台了AI伦理规则,呈现出“国际共识+区域立法”协同推进的特点。
当前,部分关于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讨论都以预设了强人工智能乃至人工意识的必然实现为前提,但这些理论预设往往是尚未被反思的,这使得一些讨论显得空泛,甚至陷入文艺想象和科幻创作的误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智能与逻辑实验室副主任张昌盛认为,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探讨应基于跨学科视野,结合实证科学与理论研究,深入探究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问题,回答“是”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探讨强人工智能的可行性、机器意识的产生以及人工智能体的自由意志和主体性等问题,进而转向研究“应当如何”的问题,讨论人工智能体的伦理地位和道德主体性,以及未来社会如何从伦理和法律层面规范具身人工智能体。
构建具有东方特色的人工智能体系
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我们需要抓住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和关键理论,以构建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话语体系。张昌盛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本体论层面,中国传统思想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与自然相互关联、共生共育,这种动态、有机的关系存在论为理解生命、智能和意识的本质提供了新视角。智能不应被视为孤立的符号演算,而应从人与世界的互动中去探索其生成机制,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开辟新路径。在方法论上,中国传统思想倡导从整体论和关系论出发,强调辨证、综合、整体性的思维,避免极端和片面。在人工智能科技发展中,应将智能视为一种关系性、结构性、过程性的功能,从人与世界的互动中汲取灵感,探索综合多种方法构建机器智能。在伦理、道德和社会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基于关系性框架建立伦理规范和社会秩序,强调和谐共生、仁者爱人、中庸中和等理念,注重知行合一。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应以和谐共生为基本原则,强调普遍仁爱和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避免零和博弈和人类中心主义。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和工具,更应成为促进人生智慧和道德完善的重要力量。
赵汀阳强调,中国思维方式是天然的、未经数学化的贝叶斯方法,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思维很适合大模型语言机的人工智能,DeepSeek的成功便是有力例证。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开辟一个全新的时代。孟强说,我们每个人既是参与者、见证者,也是自觉者——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着人工智能时代,正如康德知道自己经历着启蒙一样。传统技术是指向“非我”的技术,以改造我之外的事物为目的;人工智能则是指向“我”的技术,它挑战了数千年来人的自我认知。如今,理性不再是人类的专属,智能可以被创造,这样的技术时代是前所未有的,更是古人无法想象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与使命。我们的问题需要自己去面对,我们的使命也需要自己去承担。无论是东方智慧还是西方智慧,都只能作为参考,没有现成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