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高莹)5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在京发布《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TIMG 2023)》(以下简称“报告”)。
据研究团队介绍,报告从全球视角出发,选取数字技术(Technology)、数字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数字市场(Market)和数字治理(Governance)四个维度,构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TIMG指数,对全球106个经济体2013—2021年间的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度量。研究团队成员王喆表示,编制该指数的意义在于,在理论层面,为全球数字经济的统计指标体系设计提供借鉴,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在实践层面,为政策制定者和金融从业者更好地了解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现状、把握一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国际定位和发展瓶颈提供参考。
报告显示,全球数字经济呈现持续发展趋势,TIMG指数平均得分从2013年的45.33增长至2021年的57.01,增幅达26%。从区域来看,北美、亚太和西欧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三大地区,东盟、中东欧、独联体等地区属于中等水平,非洲地区较为落后。从国别来看,2021年,美国、新加坡和英国是TIMG指数排名最高的国家。就中国而言,TIMG指数排名位列全球第8位;数字市场和数字基础设施领域优势较为突出,分别排名全球第2位和第3位;但在数字技术和数字治理方面,与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排名位列全球第15位和第41位。据此,报告提出了促进数字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化、持续推动关键领域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数字治理水平等政策建议。
基于TIMG指数,报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并对国家间开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的情况与发展趋势作出分析。研究团队成员陈胤默介绍了该部分报告内容。报告显示,2017年之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TIMG指数均值及中位数增长加速,其数字经济发展涨幅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数字丝绸之路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一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整体呈正相关关系,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将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新领域和竞争新赛道。
在嘉宾点评环节,多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报告的研究方法、内容框架、学术价值等作出评价并提出建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卓表示,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大背景下,TIMG 指数有助于推动传统经济学理论创新。例如,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经济理论中,地理距离是重要因素,而数字技术突破了地理空间限制,相关研究可借助TIMG 指数构建新的理论模型;又如,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贫困成为重要的新型贫困,TIMG 指数也为全球减贫研究带来了新视角。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蔡跃洲看来,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市场和数字治理四个一级指标之间具有较合理的内在逻辑,保证了TIMG 指数的科学性。他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一种颠覆式创新,不能以传统的线性方式评估其影响。数字经济显著的网络正外部性特征,也决定了其市场规模远超其他经济形态。因此,有必要在未来TIMG 指数设计中增加对数字技术和数字市场的权重设定。此外,他还建议在二级指标中增加数字技术顶尖人才、数字基础设施覆盖率、数字贫困治理等分项。
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认为,发展数字经济,市场创新、政府监管缺一不可,数字经济发展的好坏根本在于两者之间的平衡。TIMG 指数的四个一级指标涵盖了政府和市场两个维度,这对于客观测度一个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十分重要。
“数字化给国家治理、全球治理带来便利,也带来挑战;赋能实体经济,但也带来经济‘脱实向虚’的风险,同时造成数字鸿沟等社会差距。”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表示,开展包括TIMG 指数在内的数字经济研究,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使用数字化这把“双刃剑”,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