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实现三个“双丰收”
2022-04-01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4月1日总第599期 作者:记者高莹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高莹)3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教育扶贫蓝皮书: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20—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扶贫政策中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政策中的扶贫内容彼此交叉、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如作为我国扶贫任务总纲领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与作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纲要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前者以贫困地区为立足点,明确了贫困地区教育领域需要重点扶助的各个方面;后者以发展教育为轴心,对各级各类教育扶贫的对口支援任务和覆盖程度作出具体部署。总体而言,“十三五”期间的教育扶贫理念呈现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的演变,引领教育扶贫历经了由隐性至显性的发展过程,有力促进了教育与扶贫的双向联动。

  蓝皮书认为,非遗传承是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在“十三五”期间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截至2020年底,国家级贫困县共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近1000家。目前来看,这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三个方面实现了“双丰收”。一是非遗保护传承和扶贫产业的“双丰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盘活了当地文化资源,不仅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带动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扶贫产业,也让非遗保护传承基础更牢靠、发展更长远。二是非遗传承人和贫困群众的“双丰收”。在发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过程中,非遗传承人得到系统“充电”,提升了能力,拓展了市场;贫困群众学会了传统技艺,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加了劳动收入,成为新的非遗传承人。三是扶贫和扶志、扶智“双丰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做到“挣钱顾家两不误”,实现了“农民变工匠”“厅堂变车间”的转变,起到了扶贫、扶志、扶智三重作用。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