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中国金融报告2020》发布 我国金融体系稳中有进
2021-04-30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1年4月30日总第556期 作者:本报记者 卫思谕
分享到:

  4月25日,《中国金融报告2020: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变革》(以下简称《报告》)新书发布暨高层研讨会在京举行。《报告》以“新发展格局下金融发展与变革”为主题,回顾总结了2020年中国金融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风险挑战,从金融安全和风险防控、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金融开放与审慎监管、绿色金融助力低碳转型等多个层面,深入探讨了“双循环”背景下金融发展的新定位,并对2021年我国经济金融形势与相关政策进行了展望。

  全球金融风险加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

  对于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表示,数据显示,2020年底,全球债务总额已超过281万亿美元,达到世界生产总值的355%,按全球75亿人口计算,人均负债为3.75万美元。发达经济体充分利用货币发行权所导致的新一轮债务浪潮是过往未曾出现过的,同时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出的巨量流动性还引致了主要几个资产价格上涨。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今年国际金融最大的风险是拜登政府激进的经济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引起的全球资本波动。具体表现为美国经济超强刺激导致的结构性通货膨胀,但其是否会改变通货膨胀预期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仍不确定,总体来讲全球金融风险客观存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吴振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吴振宇表示,疫情暴发后全球经济增长仍会向低速收敛。原因包括四方面:一是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供给放缓,人口抚养负担加重;二是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收缩,全球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三是收入不平等加剧,影响需求增长;四是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速低迷。但同时一些领域将得到强化:首先,绿色复苏得到强化,自2020年12月到2021年4月,欧洲、美国、中国都确定了更加积极的减排目标,绿色复苏可能成为整体基调;其次,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被强化;再次,全球金融脆弱性被强化;最后,数字化变革被强化。

  我国金融体系稳中有进

  《报告》指出,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以及美国打压持续升级的“三重冲击”,我国金融体系实现了“稳中有进”。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仍面临诸多挑战:第一,宏观杠杆率攀升引发多重风险;第二,中国金融科技发展面临新挑战,核心技术研发落后、基础性制度建设滞后等短板制约着中国金融科技的高质量发展;第三,全球流动性充裕构成新的外部冲击。我国要密切关注全球流动性变化对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汇率、国际资本流动、外汇储备等方面的冲击。

  朱民表示,当前中国金融发展和世界互动溢出效应明显,所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外部金融风险对中国内部金融风险存在较大影响。

  李扬指出,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接近90%由地方金融机构购买,因此,在地方层面,财政和金融形成了事实上的“连裆裤”。这意味着,在地方层面,财政风险会即时变成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又会立刻变成财政风险。由此,我国出现了财政政策的金融化或金融政策的财政化现象,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互溢性增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表示,当前中国债务水平是GDP的2.7倍,同时地方隐性债务利率较高,公共部门杠杆率不断上升,这将导致我国更多债务出现在公共部门。当前,我国公共部门杠杆率高于私人杠杆率50%左右,长此以往政府部门将面临不可承受之重。对此要打破政府兜底和政府担保,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可持续债务积累模式,让市场在信贷配置和风险定价中起主导作用,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国企破产重组、地方政府债务重整、破除硬性担保兜底、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等。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资产需求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普遍带来了人们对安全资产需求的增加,安全资产主要来自政府债务和银行存款。面对全球债务问题,我国短中期宏观政策要更多发挥财政作用,创造更多安全资产,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促进经济创新。

  保持政策定力

  《报告》建议,未来在政策方面,一是要保持政策定力,避免宏观杠杆率的过快攀升和金融风险的快速积累;二是要把握好风险定价市场化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取消政府隐性担保,稳步推进风险定价的市场化;三是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金融开放,既要推广注册制度以及退市制度,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也要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开放,放松中国投资者投资于境外资本市场的限制;四是要建立可持续债务积累模式,稳步推进破产重组和债务重整,硬化国企与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纠正金融体系的体制性偏好。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表示,总体上看,人民币国际化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机遇体现在我国经济总体发展趋势向好,特别在全球经济恢复呈现分化态势的背景下,预计2021年中国仍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人民币也总体呈现稳中趋升态势。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所所长周诚君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自然过程,不是要挑战或替代美元,而是跟美元共同承担资源优化配置的国际责任。自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后,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对外贸易转移,这非常契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赵剑英

  《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赵剑英表示,《报告》关注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变革,紧紧围绕建设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目标,探讨了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升金融效率,如何保证宏观杠杆率的基本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及如何统筹好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等问题,是一本对我国当前金融问题进行全面把握和深入分析的高水平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胡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

  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

  与会嘉宾合影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