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创新工程
华夏版五卷本《中国通史》重磅登场
2016-05-18 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记者 安梓
分享到:

  5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作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前后历时八年的五卷本《中国通史》由华夏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5年度基础研究重大成果”和“‘国家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集科学性、权威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全新通史著作。 

  五卷本《中国通史》采用了全新的体例,以专题式的综合体构建中国通史体系,采用了最新的考古和科研成果,以普及化的方式解读历史,通过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历史。 

  五卷本《中国通史》对中国人普遍关切的重大史实进行全新深入解读。如,对于中原为何成为历史上核心地区,该书提出早在邦国时代,中原就确立了天下之中的地位,气候突变也是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重要原因;宋代历史最近为大众读者所关注,该书结合大量史料,得出结论:宋朝虽然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商业、货币、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对于忽必烈出征日本失败的原因,该书利用日本九州水下考古史实,认为海军军备差是导致忽必烈征日失败的重要原因。 

  五卷本《中国通史》是近年来作者阵容最为强大的通史著作,堪称历史文化界一件盛事。该书的每一时段都由在本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撰写,同时邀请国内外近百名知名学者参与创作。 

  这是专业史学工作者对于“历史热”的一次集体回应。近年来,影视和图书出版中出现了“历史热”,出现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和图书作品,为普及广大受众的历史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作品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一些以“正剧”形式出现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严重背离历史事实,更有甚者,有的所谓讲史著作无视历史研究基本准则,热衷于“颠覆历史”。这些价值观、历史观扭曲,历史事实错误的作品对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年学生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该书将为整个民族认同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传统,通过具体历史事例展示出来,体现出中国叙事、自主叙事的突出特色,对广大普通读者和党政领导干部接受科学的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纠正当前历史题材作品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正本清源的重要作用。 

  五卷本《中国通史》保留了学术著作的特点,又借鉴了现代传媒的表达方式,使该书适合大众读者的需求;采用了专业文物摄影师拍摄的历史图片,近千张图片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许多珍贵图片是首次与大众读者见面。该书的姊妹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百集《中国通史》,也将于近期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 

  《中国通史》有几个版本? 

  盛世修史,古已有之。编撰《中国通史》有着重大意义。那么出版史上到底有多少不同版本的《中国通史》呢?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总撰稿卜宪群。 

  卜宪群表示,目前受到读者关注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国通史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新中国成立前由学者独著的中国通史,如吕思勉《中国通史》、钱穆《国史大纲》。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著名学者领衔主编、众多学者合力而成的多卷本通史著作,如范文澜、蔡美彪的十二卷本《中国通史》,199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齐;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十二卷本二十二册,199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齐。三是由国外学者撰写的中国通史,如《剑桥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日本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吕著《中国通史》采用章节体,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限于写作时间及作者的学术背景,对新的历史资料采用较少。钱著《国史大纲》上下两册,系统地呈现了具有民族热情的“士人史观”,除与吕著一样缺乏最新的历史资料外,过度强调汉族士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使得这部通史在社会涵盖面上稍显不足。 

  范文澜、蔡美彪的十二卷本《中国通史》和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都是学术性较强的通史著作。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各卷采用了“综述”“典志”“传记”互相配合的新体例,提供了极其广大的包容量。但是,这两部书由于卷帙浩繁、专业性强,更适合于有相当历史学知识和受过专业训练的读者阅读。 

  《剑桥中国史》注重文献的考订和辨伪,专业性强。相对而言,日本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比较通俗的通史类著作,由于文化传统与学术传统不同,外国学者观察中国的角度、兴趣、重点也不一样,虽然可以提供他山之石的借鉴作用,但在回答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关切、反映重大历史节点方面有重大缺陷,尤其是其价值观与世界观毕竟是站在外国学者的角度上。 

  这部最新的华夏版《中国通史》,充分借鉴了以上通史著作的优点,并力求有所创新。一是在卷帙上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比较恰当地处理了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对历史问题提炼恰当;在篇目设置上,既在总体上显得均衡协调,又各具时代特色。二是以专题式的综合体叙述中国历史,以普及化的方式表述对历史的解读,从人物、事件的细节入手,采用了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结合的方式,如周公摄政、诸葛亮治蜀、炀帝功过、永乐迁都等,着重写出了人物身上体现的时代特点以及对历史的贡献和影响,体现出新的观点、新的视角、新的评价,既使《中国通史》表现的历史进程更加多姿多彩,又体现出了专业历史学者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深化了读者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三是《中国通史》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充分吸收当代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宏阔的视野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道路,体现出中国叙事、自主叙事的突出特色。 

  记者 安梓